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容易被混为一谈,其实是两本书。《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朝,偏于战术层面。三十六计中我最欣赏的是“围魏救赵”、“李代桃僵”、“顺手牵羊”、“假途灭虢”、“反客为主”五计。部分社区工作人员是公务员,或者企业家等等,经常这么说,为你们老百姓怎么怎么样

你知道《三十六计》吗?知道多少计呢?

你知道《三十六计》吗知道多少计呢

我知道有个非常有名的“三十六计”,是中国关于战略的经典著作,它适用于国家重大的政治抉择,也适合于具体的战术运用。但是具体都是那些计策我从没去找来看看统计一下,不知道三十六计具体都是什么计。尽管不看,因为它实在是运用广泛,电视剧、电影、小说、京剧、日常生活等等,时常都会看到听到36计的运用,像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指桑骂槐、打草惊蛇、混水摸鱼、瞒天过海、空城计、美人等,估计每个人都会说出几计。

现在我们国家不打仗,三十六计在军事上也就是练练兵,更多的计策运用大概是在大国博弈、国家策略中、在商业战场、人际往来上,而我们普通人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也随时是36计演练的战场。夫妻之间的斗智斗勇是可以用到很多计策的,最常用的大概就是“走为上”,惹不起、躲得起,以退为进避锋芒;“苦肉计”,吃些小苦博同情;“空城计”,理屈也要气势凌人掩心虚;“瞒天过海”,不伤感情的小小谎言解心宽;“以逸待劳”,静静的倾听唠叨,忍让一下又何妨;“美人计”,在顾盼涟涟之间生深情……且慢,我这么说下来,感觉这三十六计怎么这么适用于我们小民的家庭生活,似乎每一计都能找到存在的踪迹?运用之妙超乎想像啊!我一定要找来这本书看看,总结一下它在家庭中的妙用!。

对于高晓松说曹叡是袁熙之子,你怎么看?

对于高晓松说曹叡是袁熙之子,你怎么看

陈寿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曹睿出生时间,只是在记载曹睿死时36岁,从而引起一些“好事者”猜测曹睿“是谁的儿子”。曹睿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丁亥日崩洛阳,如果是36岁(虚岁)则应该出生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问题是按照《三国志》与《资治通鉴》的记载,这年二月到十月曹军都在围攻邺城,袁熙能够“播种”只能在这年二月之前,最迟这年一月甄宓需要怀孕。

经过半年围城,甄宓已经有7个月身孕,早就是大腹便便,岂能骗过曹操、曹丕?刘老夫人也不敢这样“忽悠”曹操这样的“奸雄”吧?根据《三国志》与《资治通鉴》的记载,袁熙早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三月被袁绍派往幽州担任刺史,甄宓则留在邺城此后家婆刘老夫人。当然,伺候刘老夫人也许是借口,真实原因是大将外出留下家眷作为“人质”,即使是父子关系也不例外。

此后就是袁绍与曹操的“生死之战”官渡之战与仓亭之战,然后就是曹操大军击破袁谭、袁尚,对袁熙的记载只是败军投奔袁熙。这也就意味着袁熙199年以后基本都在幽州没有“擅离防区”,哪里有机会与甄宓“亲密接触”?裴松之给《三国志》做注解时,不怀疑曹睿是袁熙的遗孤,而是质疑陈寿记载曹睿死时36岁有误。此后近两千年都没有人质疑曹睿的“来历”,直到某“专家”在《人民文学》上提出质疑。

该专家没有考察“十月怀胎”,只是把陈寿记载“曹睿死时36岁”作为“金科玉律”,加上曹丕迟迟不立太子、甄宓很快失宠并被虐待作为理由。发表在《人民文学》而不是发表在《历史研究》,就知道这种“研究”只是“小说家之言”,也是“外行吸引眼球”的做法。曹睿不可能是袁熙的儿子,袁熙都没办法在“半年围城”中千里迢迢去邺城“播种”。

此外,袁熙与吴夫人另有生育,甄宓与曹丕也有生育,唯独袁熙与甄宓结婚多年一直“不孕不育”,这也说明袁熙与甄宓基本没有多少“夫妻生活”,如何“播种”?这事让我想起唐太宗李世民与武则天。李世民子女众多,武则天也生育旺盛,但李世民一直没有搞大武则天的肚子,只能说明李世民根本没有“宠幸”武则天,最多只是“宠信”武则天。

孙子兵法,36计,厚黑学,哪一本书是普通人更需要掌握的?

孙子兵法,36计,厚黑学,哪一本书是普通人更需要掌握的

普通人就是一般人,或者说大众,大众也包括所有人。离开大众成为特殊的人,只能是生命中一段时间,也就是做社会某种特殊工作,就任高职务,局限于退休前。或拥有不普通的资本和荣誉,只相对特殊,且有保质期。提问中普通人该不该读这几本书,还不如问人类该不该读这几本书。当然有些人,总觉得自己不普通,不是一般大众,这是大错特错。

首先每个人皆是普通人,然后再有分工不同,层面之别,但这不影响普通人的本质。生物学不会承认非普通人,所有人都得吃饭喝水,太冷过热都受不了。虽然吃的和喝的档次不同,生活水准有别,这不影响普通人的基本性质。法律面前也没特殊人,便是那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间面前更没有不普通的人。部分社区工作人员还是公务员,或者企业家等等,经常这么说,为你们老百姓怎么怎么样。

这话听了特别扭,因为老百姓包括所有人,说话的人也是老百姓之一。不要总觉得自己高于普通,这不准确,也不可能。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容易被混为一谈,其实是两本书。《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时期,研究的是战略。《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朝,偏于战术层面。《厚黑学》成书于民国,有点像邪法,破译另类成功,争议不断。如果说特殊人,是指有特殊岗位的人,换言之普通人就是没有特殊岗位的人。

36计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些计?说出5计,现实生活中,你用过哪几计?

三十六计中我最欣赏的是“围魏救赵”、“李代桃僵”、“顺手牵羊”、“假途灭虢”、“反客为主”五计。 战国时魏国攻打赵国,赵国情势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并没有直接派兵到赵国,与赵国合斗魏国,而是围攻魏国的首都,迫使魏国不得不从赵国退兵自守,从而解救了赵国。这就是“围魏救赵”之计。 春秋时,程婴与公孙杵臼合谋,用自己的儿子换下了赵氏唯一血脉,然后双双自杀的故事《赵氏孤儿》,家喻户晓,说的就是“李代桃僵”。

我很小的时候读过,多次被程婴和公孙杵臼的义气感动。 春秋时,晋国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晋国灭掉虢国后,再经过虞国回国途中,顺手把虞国也灭掉了。这就是“假途灭虢”和“顺手牵羊”之计。 汉末时,公孙瓒攻打韩馥的冀州,韩馥请袁绍进驻冀州,以为臂助,袁绍到了冀州后,在各要害部门安插自己的手下,架空了韩馥,逼得韩馥不得不弃城而逃。

袁绍用的就是“反客为主”之计。 现实生活中我用过“隔岸观火”、“混水摸鱼”、“声东击西”、“走为上”计。 我所说的“隔岸观火”,并非见死不救,而是一种斗争策略。 比如我在某国某部门工作,多种势力并存,拉帮结派,互相敌对,互相倾轧,暗流涌动的情况在所多有。 这种情况保持中立,哪一边都不靠近,那最后势必被各方孤立,成了边缘人。

但假如操之过急,一开始就在某一方冲锋陷阵,那么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弄得自己伤痕累累,死得最快的往往是自己。 那么一动不如一静,不妨静观其变,待各方势力在激斗中消减,然后自己突出奇兵,一击而中。 “隔岸观火”往往与“混水摸鱼”联用。 把水弄混浊了,鱼儿会晕头转向,此时乘机捕捉,往往易于得手。 “隔岸观火”、“混水摸鱼”也常与“声东击西”联用。


文章TAG:高晓松  三十六计  十万人  战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