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虽然人数众多,却没有讨得丝毫便宜,一时难以取胜。就在此时,预先埋伏在赵军大营附近的二千骑兵,突然发起攻击,兵不血刃,占领赵军营垒,全部拔掉赵军的旗帜,统统插上汉军的赤旗。攻击背水阵的赵军鏖战多时,也无法取胜,准备回营休息,来日再战。不料回头一看,营垒上到处飘扬着汉军的红旗,大吃一惊,误以为统帅被俘,顿时大乱。

陈余等连杀多人也制止不住,全军纷纷溃逃。韩信见时机已到,便乘势发起攻击,同占领赵营的骑兵前后夹击,一举击溃赵军,大获全胜,拥有强大兵力的赵国顷刻间就成了韩信的掌中之物了。“宜将剩勇追穷寇 ”,韩信不给敌人以任何喘息的机会,全力追杀陈余于汦水上,斩杀赵王歇于襄国,全歼赵军残部于鄗县(今河北高邑东),并迅速平定了赵之全境,韩信在北方战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三、 背水阵的探究与思考 韩信巧布背水阵,以三万“乌合之众”,勇破赵国二十万精锐之师,一个早晨就完成了破赵任务。从现象上看,的确让人感到匪夷所思。战后韩信的部属迷惑不解地问道:“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车,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韩信回答道:“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尔。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的解釋固然说出了背水阵的一大奥妙,使众将皆为信服。但是,精通兵法的韩信自然知道,“背水阵为绝地”(《尉缭子·天官篇》)。

今弄险而布背水阵,实为综合分析双方之态势,不得已而为之。 冷兵器时代,行军布阵,是否得当,对于攻伐取胜,关系极为密切。各种阵法,层出不穷,数不胜数。如春秋时期,揭开诸侯争霸帷幕的郑庄公,在繻葛之战中,打破常规,布“鱼丽阵”,大破周联军。“鱼丽阵”是典型的三军阵,军队的部署是左、右两翼突前,中军拖后,成倒“品”字型。

军队内部兵力部署的特点是“先偏后伍”、“伍承弥缝”,即把战车布列在前面,将士卒疏散配置于战车的两侧及后方,从而形成步车协同配合,攻防灵活自如的整体。再如公元前三世纪初,迦太基(今北非突尼斯的东北部)著名的军事统帅汉尼拔,在意大利南部的坎尼与罗马军团展开决战时,汉尼拔布了一个外凸面的“弧形阵”,将战斗力较弱的步兵(伊比利安人和高卢人)配置在中央,让其略为突前,让精锐步兵和骑兵(来自非洲)部署在两翼。

当罗马军团进攻时,中央较弱的步兵抵挡不住,自然后退,这时的阵形就变成内凹的“弧形阵”,两翼的精锐步、骑兵顺势突前,对罗马军团形成钳击之势,一举歼灭6万余人的罗马军团,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打了个漂亮的以劣胜优仗。 其它如齐庄公伐卫的“方阵”,司马穰苴的“握奇阵”,韩信垓下之战的“五军阵”,晋马隆的“偏箱阵”,唐李靖的“六花阵”,宋真宗时期的“万全阵”,成吉思汗的“大鱼鳞阵”,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

另外,像传说中由黄帝的风后所创,姜太公和诸葛亮发扬光大的“八阵”,演义小说中的“一字长蛇阵”、“天门阵”等等。这些阵法,源渊流长,变化多端,名称各异。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曾对阵法有个概括:“兵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数阵,有疏阵,有锥行之阵,有雁行之阵,有钩行之阵,有玄襄之阵,有火阵,有水阵。”(《孙膑兵法·十阵》)另据《武备志》记载,古今阵图竟多达二百余种。

但不论古今中外这些阵法的形态如何纷繁复杂,它所蕴含的实质只有一个:即寻求兵力的正确部署和兵力的恰当使用,以发挥部队的最大战斗效能。布阵得当,那么在战争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一胜十,以数千人胜数万人,以数万人胜数十万人,则是情理之中、不足为怪的事情了。 韩信的“背水阵”就在于他巧妙地利用战场地形,布绝阵,将有限的兵力进行了正确的部署和合理的分配使用。

首先,背水布阵,把士卒置于死地,战亦死,不战亦死,不如拼命一战,还可求得一生。可以说,不用战场动员,部队的士气就会发挥到极至。《尉缭子 ·战威第四》曰:“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戚继光说:“兵之胜负者,气也。”(《纪效新书·纪效或问》)军心士气是军队的精神素质,“胜在得威,败在失气”(《淮南子·兵略训》)。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鱼丽阵  鱼丽  阵法  战阵  系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