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曹叡继位后,由于他一直不是太子。他的班底,基本可以说没有。曹丕给他配的几个文学官,也因为曹叡长期不上位,而缺乏辅政经历。所以曹叡上台后,完全没有可用的亲信,只能继续依靠曹丕留下的几个老臣。继续委任他们在军政两届发热发光。在这些人当中,就有司马懿。而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不仅在政坛上积累了威望,同时在军界也积累了威望。

这在曹操时代是不能想象的。曹操时代,虽然士人也得到重用。但他不可能把军权交给士人。但是在曹丕、曹叡时代,曹魏的军权却让士人掌握了。本来曹丕在继承人问题上就已经很坑了。没想到,曹叡比曹丕还要坑。曹叡也是生前没立继承人,等到要死的最后一天才立了个八岁的小孩曹芳作为继承人。这也直接导致曹芳继位后,没有任何根基与政治资本。

比起曹叡当年的情况还要糟糕。他只能依靠曹叡给他选的两个辅政大臣,一个是曹爽,一个是司马懿。操持朝廷政务。而曹爽家族也好,司马懿也罢。这都是在曹丕、 曹叡两朝就已经收割了非常多政治资本,触碰到权力核心的家族的人。曹芳面对他们,能有什么君主威严?就像东汉的小皇帝一样,面对权臣,毫无抵抗力。一个不小心,就被废了,或是被人下毒害死了。

而更糟糕的是,由于曹丕的操作,曹芳此时想仿效东汉皇帝,拉拢太监翻盘,也变得不可能了。所以当曹芳继位后,他与大臣的政治资本差异是立马显现出来的。从他继位开始,他不是作为以曹爽为代表的功勋派的傀儡,就是作为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士人的傀儡。他想翻盘,可能性几乎是零。曹丕、曹叡爷俩的操作,坑儿无下限,几乎就等于是自己亲手送出了政权、军权。

国家不早亡才怪。总言之。曹操的选人没问题。曹丕、曹植、曹彰。怎么看,也是曹丕的素质最均衡,最适合作为继承人。曹魏的短命,也是偶然大于必然。与曹操没有直接关系。只能说,司马懿太能活了。曹丕、曹叡的操作也太坑了。如果不是他们的骚操作,按照正常的发展轨迹,曹魏不可能只有45年的名义国祚,29年的实际国祚。。

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在司马懿过世以后有没有互相残杀之心?

许多人对司马懿有误解,认为司马懿像曹操一样,在高平陵政变之后就把控了大局,以丞相自居,因此,他的后代可以尽享其利,争夺权力。像当年的曹植和曹丕一样,为了世子之位而相互争斗。其实事实情况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那么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什么没有相互残杀呢?司马懿对两个儿子的培养是有区别的,司马师是大儿子,比司马昭大三岁,性格沉稳,善于权谋,因此,司马懿重点培养他入朝为官,目标是执掌中枢。

司马懿被曹爽架空为太傅的时候,为了平衡权利,不引起非议,曹爽举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司马师后来屡次升迁,官拜中护军。那么既然曹爽要架空司马懿,为什么还要司马师担当中领军之职呢?原来曹叡临死托孤时,任命司马懿担任侍中,和曹爽共同辅政,其中重点交代两人各领三千禁兵,以相互牵制。后曹爽想要架空司马懿,于是让司马师做中护军,统领一部分禁军,算是掩人耳目,怕别人非议太多而已。

而禁军首领领军将军则由蒋济担任,这样的话,司马家族既被分散了势力,又从表面维持了平衡,一举两得。这其实就是司马师的起点,中护军,这个位置非常重要,是其弟弟司马昭所望尘莫及的。那么此时的司马昭在做什么呢?司马懿一开始是拒绝司马昭为官的,当司马懿被架空后,司马懿考虑让司马昭做了洛阳典农中郎将,起点更低,后转至散骑常侍,勉强跟上他哥哥司马师的步伐。

后来,司马懿有意锻炼司马昭的在军事上的才能,因此当曹爽伐蜀时,司马昭作为夏侯玄的副手参与了整个伐蜀之战,后司马昭极力劝阻曹爽撤退,司马昭说:如今我军前进得不到作战机会,攻坚又不能成功,应该赶快撤退,如果被蜀军截断归路就麻烦了。后曹爽领兵撤退,由于撤得还算及时,损失不算太大。帝谓玄曰:“费祎以据险距守,进不获战,攻之不可,宜亟旋军,以为后图。

”爽等引旋。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一时权利大握。那么此时司马懿可以高枕无忧了吗?没有。此时司马懿不但不能懈怠,还急需两个儿子的帮助,而两个儿子相比来说,司马师比司马昭要有用的多。为什么呢?当时曹爽架空司马懿的时候,司马师比司马懿还要气愤,为什么呢?曹爽和司马师年纪差不多,又同朝为官。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考风  239  336  谜语  儿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