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王玄策带着近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天竺,一路疯狂推进,攻城略地,三天就连下两城,斩首3千,对方还溺死了1万多。没多久阿罗那顺就被追得逃无可逃,被副使蒋师仁率军车翻活捉,尽获其妃子、王子,以及年轻男女一万两千多,牲畜三万,简直赚翻了。借来的吐蕃和尼泊尔的这些部队吃亏吗?不可能的,当时据说有五百八十三座城邑投降(可能就是些村镇级别),这还能不发点烧杀抢掠的战争财,那可是古代!此外,光东天竺王送来劳军的牛马就有三万,另带刀、弓箭、宝璎珞无数。

后来王玄策都带了一万两千人和两万牛马到长安献俘,那些随同征战的只会赚的比这个数字更多,可谓盆满钵满,死几个人算啥?王玄策借兵塑造了一段传奇,唐肃宗借兵可就没这么好运气了。唐玄宗时,安史之乱爆发,连长安和洛阳都守不住,大唐岌岌可危。唐肃宗趁唐玄宗逃跑避难时,在灵武继位,开始收拾国家的烂摊子。当时的唐军完全不能战,根本打不赢安禄山的军队,于是郭子仪出了个点子——借兵回纥。

国难当头,没有办法,唐肃宗只得出此下策。最终唐回联军打败了安禄山,回纥的可汗还在继续勒索唐朝,要求将正牌的宁国公主献给他们和亲,唐肃宗也只能答应了,痛苦的将宁国公主送走。除了宁国公主,唐朝还将荣王的女儿以陪嫁的身份一同送了去,回纥人高兴的不得了,被几代可汗日夜把玩,称其为“小宁国”。除了将贵女陪嫁,唐朝还得给钱,每年需要给回纥2万匹绢帛。

这借来的回纥兵安分吗?哪有那么简单,他们绝不是为你大唐出生入死的,这些人走到哪里抢到哪里,奸淫掳掠与叛军没什么区别。甚至回纥兵四处劫掠人民的行为,唐政府不仅不管,还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只为他们勇猛作战,赶快结束安史之乱。到后来,唐肃宗求回纥借兵几成习惯,动不动就求回纥帮忙,甚至还在诏书中称:“蒙犯不以辞其劳,急难无以逾其分”,合着都感激上了。

诗人杜甫极度厌恶这种行为,先作诗《北征》曰:“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后又作诗《留花门》,称:“中原有驱除,安忍用此物!”果不其然,最后回纥人越欺负唐朝越有信心,他们甚至能因为太子李适,也就是后来的唐德宗“没尊重他们的礼仪,冒犯了可汗”,用鞭子将几个唐朝官员活活打死。可见,这借兵真不是件不要成本的事情,人家不缺那几个人,要的是更多的利益。

曹操大军压境时,为什么东吴文武百官甚至一边倒地主降?

古代借兵,还的时候是怎么算的,死的人用不用补上

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北方,天子汉献帝起驾许昌,众望所归的曹操,指挥朝庭军队。携天子已令诸侯,名正言顺。扫荡群雄,势如破竹。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下,更是日落西山。地方武装蓬勃发展,特别是十八路诸侯,逐鹿中原,连年混战,动则几万,十几万人。杀的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青壮年十有八九战死,各诸侯争权夺利,城头变幻大王旗,全然不顾老百姓的死活。

生灵涂炭,惶恐不安,背井离乡,躲避战火。人口骤减,十室九空,极大的破坏社会的生产生活。江南社会相对稳定,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裕,过着几分悠闲自在的生活,大批北方来的难民,面黄肌瘦,破衣烂裳,声泪俱下,讲述战争的残酷,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剧。深深刺激平民和士大夫的神经,特别是社会上名门望族,更不愿舍弃高官厚禄,良田千倾。

再说这些名门望族,世袭汉朝官爵,对汉王朝充满深情,一心想回到失去的天堂,回到丰衣足食,无忧无虑,春和景明的时代。曹操大军所到之处,老百姓夹道欢迎,处处喜笑颜开。曹操拨乱反正,重振朝纲,一系列治国安邦的措施,公告于天下。各地归顺朝庭的呼声高涨。周公吐露,天下归心。春风又绿江南岸,花红柳绿紫金山。建业城下,热闹非凡,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家家张灯结彩,迎接王师归来!。

宋军为何能坚守钓鱼城二十年之久?为何蒙古军困不死他们?

古代借兵,还的时候是怎么算的,死的人用不用补上

1259年7月,钓鱼山炽热难耐。战无不胜的蒙古勇士们有些焦躁不安,他们血战了大半年,眼前这座城依然巍然不动。忽然,迷茫的蒙古士兵看到城头上的宋军热闹了起来,他们向城下抛下了包裹。宋军将士蔑视地说:“远方来的豺狼,辛苦了!我们送点鱼虾慰劳你们。鲜鱼二尾,蒸面饼百张,你们慢慢围,不急!我们城里吃的喝的都很丰富,你们再围个十年也没关系!”这可不只是心理战,宋军并没有吹牛!如果只是一般的心理战,了不起也就是一段佳话罢了。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攻城掠地  广结  借兵  打法  新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