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孙武撰。如今学习《孙子兵法》,主要是学习《孙子兵法》思想精髓。这本兵书在世界享有盛名,国外许多军校开设《孙子兵法》研究课题,不少企业也研究《孙子兵法》,用《孙子兵法》思想指导企业经营,商场如战场。

什么这么受欢迎?因为《孙子兵法》不止是一本讲述军事谋略、教你怎么赢的兵家典籍。有人问,《孙子兵法》这么好,孩子能不能读?答案是,当然可以读,还应该从小开始读。但也有不少家长表示,《孙子兵法》是高度精炼的文言文,别说孩子了,大人理解起来也有些吃力。

孙武是春秋时人,为什么《孙子兵法》写的多是战国情景?

孙武是春秋时人,为什么《孙子兵法》写的多是战国情景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孙武撰。《孙子兵法》在深刻总结春秋时期各国相战的经验的同时,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他后来从齐国流亡到吴国。孙武到吴国时,适逢公子光政变。公子光即位后,伍子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孙武带着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

孙武辅助吴王经国治军,显名诸侯,被尊为“兵圣”。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

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着问答多篇。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子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是由孙武草创,后经其弟子整理成书。学界一般认为,《孙子兵法》产生于我国春秋末期;亦有认为成书于战国或更后者。

关于此书的作者,多认为系孙武亲著,又经后人校理。对于孙武的生活时代,学术界也有不同观点,一般认其为春秋末期人,大约与孔子同时。  《孙子兵法》十三篇于公元前512年在吴国问世后,并未迅速广泛传播开来。究其原因,大致有吴国王廷对“十三篇”秘而不宣,当时传播媒介落后,社会上“重礼轻诈”观念会对此书的贬斥,其价值未被时人所发现等几个方面。

至战国时,此书才开始广泛传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孙子热”,所谓“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孙子兵法》自身以“出奇设伏”、“变诈”取胜为主要内容的军事理论适应了当时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的需要,是其基本原因;而其后世子孙孙膑对《孙子兵法》卓有成效的宣传和运用,则是其直接原因。

孙武后学在这一时期对“十三篇”做了大量解释、阐发、增益的工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地形二》、《见吴王》等,均应是他们解释、阐发、增益“十三篇”之作,而在被《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之内。总之,在这一时期,《孙子兵法》在“十三篇”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扩增。

1996年西安“发现”的伪书《孙武兵法八十二篇》说,孙武先写成“八十二篇”,后因其“天机阴杀”,就接受其儿子的建议,缩编成“十三篇”,乃是向壁虚构,是违反历史事实的。《孙子兵法》的大多数篇目都是经典格言的堆砌,有标题而无主题。可以说它是“汇编”的,若说它是某个人的“原创”是无据可查的。《孙子兵法》里只有第二篇《作战》和最后一篇《用间》是完整的原创。

为什么孙子兵法在国外那么火,但周围认真看过的人却很少?

为什么孙子兵法在国外那么火,但周围认真看过的人却很少

这是可以理解的。孙武被誉为“兵圣”,主要是写了《孙子兵法》。这本兵书在世界享有盛名,国外许多军校开设《孙子兵法》研究课题,不少企业也研究《孙子兵法》,用《孙子兵法》思想指导企业经营,商场如战场。如今学习《孙子兵法》,主要是学习《孙子兵法》思想精髓。《孙子兵法》这本书在国内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真正能够完整阅读全书的并不多。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孙子兵法  之谜  成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