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大将魏延宁愿被冤杀,为何都不投奔曹魏呢?

蜀汉大将魏延宁愿被冤杀,为何都不投奔曹魏呢

魏延就是个低配版、失败了的董卓。在蜀汉阵营苦熬多年,终于把自己害怕的人都熬死了,最后一个他害怕的人诸葛亮也死了,他觉得这蜀汉就该轮到他来专权了,结果没想到诸葛亮的安排是,杨仪率军退回成都,魏延负责断后。魏延当然不服。所以,魏延趁着杨仪还没有拔营后撤的时候,自己先率本部人马拔营南归,上表给蜀汉朝廷说,杨仪要造反。

但他所过之处“烧绝阁道”,就是说,他自己过去之后,就破坏道路,不让杨仪以最快速度追上自己,他想干什么呢?他一直自视甚高,自从五虎上将都死了,刘备死了,诸葛亮也死了,他觉得蜀汉就没人能治得了他了。他只要率军回到成都,成都留守的将领和军队没人是她的对手,他就可以顺利接管蜀汉政权,把持蜀汉朝政,也学曹操、司马懿的样子,先当权臣,然后逐步篡位。

最不济,只要他率军回到成都,他觉得自己军事水平比蜀汉当时剩下的人都高,根本不把本人放在眼里。即使他灭不了别人,蜀汉政权也会乱起来,他就有机会乱中取势。蜀汉朝廷当然也很清楚魏延是什么意思,所以朝廷派蒋琬率军“赴难北行”,就是说,蒋琬率留守成都的宿卫部队北上,准备迎击魏延,至少可以先阻挡魏延的归路,等杨仪率军归来,前后夹击,可以击败魏延。

魏延没有想到,杨仪在知道魏延已经拔营南走之后,迅速拔营南撤。魏延“烧绝阁道”,杨仪就“槎山通道”,昼夜兼程,才在南谷口追上了魏延。魏延还想据险自守,遣军逆击杨仪,结果阵前一喊话,魏延部下都跑了,魏延成了孤家寡人,只好和他儿子潜行逃往汉中。杨仪又派马岱追击,擒斩了魏延。那么魏延既然决定了要造反,为什么不投奔曹魏呢?原因很简单。

这时候他就算投奔曹魏,不过就是给个地方郡守之类,地位不可能像他在蜀汉这样崇高。而他自己私自率军南撤的目的,本身是要夺取蜀汉朝廷的控制权,继承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力,总揽内外军政大权。但是魏延显然高估了自己,低估了蜀汉政权的稳定性。他率本部人马南撤,在南谷口和杨仪军对阵,别人在阵前一喊话,做了点思想政治工作,他手下人马就作鸟兽散了,说明他的本部人马本来对他个人的忠诚度也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还是忠于蜀汉朝廷。

作为征战多年的沙场老将,而且一直以有谋略自负,自视甚高,连本部人马都控制不住,不能得其死力,居然也想在蜀汉当董卓,魏延也是太没有自知之明了。此外,有人说,诸葛亮临死前的安排并不是要杀魏延。这就属于胡说了。诸葛亮明显是已经意识到魏延可能会不服从命令,所以提前做了安排。《三国志·魏延传》: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亮適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

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诸葛亮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时候魏延驻军在外,诸葛亮的意思是,先通知魏延按照统一计划退回成都,如果魏延不肯退走,那么杨仪、费祎、姜维就率主力部队自行出发,把魏延扔在前线。既然按照诸葛亮遗命,是要全军退回蜀汉的,而且已经有了安排,魏延如果不服从命令,就意味着造反,这是毫无疑问的。

这时候是在前线,如果蜀汉自己内乱起来,当然只会有利于对面的曹魏和司马懿,参考李自成和吴三桂在山海关大战,多尔衮率清军来捡便宜就可以想到是什么结果了。所以,诸葛亮这个安排的意思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魏延真打算这么干,也不要在前线就和魏延直接火拼,这样就会将全军都置于危险之中。相比较而言,扔下魏延,杨仪等人率主力撤退,至少可以保全大部分主力部队。

这很显然是一个老成持重的安排——魏延粉可能又要说诸葛亮保守了。《魏延传》又说: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魏略曰: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魏延  招降  有意  曹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