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以看出:于禁是协助曹仁的,陈寿在《三国志》中用的是“助”这个词,那么意思很明显,于禁是受曹仁节制的,不太可能让官职大的去协助官职小的吧,要么是平级,要么是曹仁官职高于于禁。兵符是一个模子制出来的然后分成互补两半。在襄樊之战前后,曹魏三大军区负责人分别是夏侯渊、曹仁、夏侯惇,夏侯渊是征西将军,都督关中,曹仁是征南将军,都督荆州,夏侯惇是前将军,都督居巢。

襄樊之战时,曹仁和于禁谁的官职更高?

襄樊之战时,曹仁和于禁谁的官职更高

严格说来,曹仁的官职、地位、待遇均高于于禁。襄樊之战时,于禁是左将军,假节钺,食邑500户;曹仁是征南将军,假节,食邑1500户,屯樊城,镇守荆州之南阳郡。于禁是左将军,左将军是四方将军,与左将军并列的是前将军、后将军、右将军,在两汉时期,四方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下,是重号将军。

并且重号将军到四方将军为止,四方将军以下均是杂号将军。而曹仁的征南将军,是属于四征将军,与征南将军并列的是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在两汉时期,四征将军是杂号将军,与偏将军和裨将军等杂号将军差不多的地位,四征将军明显低于四方将军,也就是说汉朝的征南将军官职低于左将军。但到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乱,战争频发,将军官职不够用,各种将军名号品类繁杂,曹操称公后,提高了四征将军的地位,四征将军的官职及地位逐渐超过了四方将军。

《三国志于禁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又遣禁助仁。意思是建安24年,也就是219年,襄樊之战前夕,曹操在长安,下令曹仁讨伐关羽于樊城,然后又派于禁协助曹仁。由此可以看出:于禁是协助曹仁的,陈寿在《三国志》中用的是“助”这个词,那么意思很明显,于禁是受曹仁节制的,不太可能让官职大的去协助官职小的吧,要么是平级,要么是曹仁官职高于于禁。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派遣于禁协助曹仁攻击关羽,这里陈寿用的也是“助”,完全看不出于禁官职高于曹仁,反而是曹仁高于于禁。在襄樊之战前后,曹魏三大军区负责人分别是夏侯渊、曹仁、夏侯惇,夏侯渊是征西将军,都督关中,曹仁是征南将军,都督荆州,夏侯惇是前将军,都督居巢。三人在魏军中,位高权重,不是外姓将领能比的。

为什么没有兵符的皇帝不能再造一个兵符?

为什么没有兵符的皇帝不能再造一个兵符

首先,材料问题比较苛刻。这种材料非金即玉,不是普通人能够得到的。第二,技术问题。兵符是一个模子制出来的然后分成互补两半。事后模子就被消毁,再想仿照的话,模子不可能做得一模一样。第三,防伪技术。两个兵符上的图案和铭文是互补的,你在制作时不可能仿得一模一样。所以,兵符要换就一对全换,只换一个补另一个肯定不对。

另外,实际问题肯定不是楼主所想的这么简单。兵符,和玉玺一样,只是权力的象征。不是说,你有了兵符就能当大将军,有了玉玺就能当皇帝。是有资格的人才能用得起。打个比方,一个乞丐无意捡到一枚兵符或玉玺就能当上将军或皇帝了吗?显然不是!在没资格的人手中它什么也不是,但是在将军和皇太子手里,情况就不一样了。所以,三国后期军队大大小小的将领是臣服听命于司马家族,而不是曹芳曹奂。

曹芳曹奂就是拿真的兵符来调动,军队也不会摆你。他们不认同你这个人,又怎么会认同你这个兵符呢?兵符的意义在于通信。古代可是没有电话电报网络等现代通信手段,只能靠人和书信来传达。但是,皇帝或上级不可能亲自来下命令吧?但是派来的信使有可能是敌方冒充的,怎么验明正身呢?于是,古人就发明了兵符,有了兵符,就能证明来的人可靠!当然也不是十分可靠,敌方有可能把人和兵符都截获了再冒充。

纪晓岚在清朝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纪晓岚在清朝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纪晓岚与和珅都是名符其实的官二代,纪晓岚是姚安知府(地级市市长)纪容舒之子,而和珅是副都统(省军区副司令员)常保之子。乾隆十九年,纪晓岚高中殿试二甲第四名,入选了翰林院庶吉士,这个官职职责是给皇帝写写诏书、讲讲经史古籍等,相当于现代的主席秘书处的一位文秘。这一年和珅四岁。乾隆二十四年,纪晓岚升任功臣馆用总纂(类似文史馆长),这时和珅父母皆已去世,差点和哥哥一起被赶出家门。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兵符  袖时握  鸳鸯  官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