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刘华强的方法,就是古代豢养死士的方法。如果曹丕直接灭了刘协,那他就会成为篡位的“乱臣贼子”!可上演一出“禅让”大戏就不同了,人家曹丕的皇位是刘协“禅让”的、是刘协送的……这可是“合法”的“物权赠与”行为,从别人手里抢来的跟别人送的能一样吗?上古时期的所谓“禅让制”,那是孔老夫子说的。

秦国是如何从弱国变成强国的?

秦国是如何从弱国变成强国的

秦国在秦穆公时期,一度很强盛,与晋国晋文公结为秦晋之好。但在秦穆公死后,用177人殉葬,甚至把秦国的三位贤良之士陪葬,导致秦国人才缺少,民人寒心。当时有识之士就评价说:秦国以后不会有向东方发展的机会了。果然,穆公以后,国力开始逐渐走下坡路,在争霸战争中经常被楚、魏、赵等国打败。秦孝公时期,愤慨于秦国的衰落,立志发奋图强,这才使秦国逐渐又强盛起来,最终兼并了六国,开创了统一的大秦帝国。

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一、在全天下招贤纳士秦国自来民风淳朴,与山东诸侯国不同,选拔人才不讲究贵族身份,百里奚、蹇叔、由余、张仪、范雎、蔡泽、李斯等人不是奴仆,就是平民,还都是外国人。秦孝公下诏发布《求贤令》,广招英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招贤不仅从国内招,而且还从其他诸侯国中招纳。而且这种招贤政策深入上下官吏,凡有秦国官吏出使各国,都主动自觉地访察当地人才,范雎就是秦国使臣王稽出访魏国时,察访得到,偷运回国的,被昭王任命为宰相。

这种招贤政策一直延续到秦始皇时期。这为秦国快速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和决策水平,在这方面缩小与六国的差距,起到了根本上的作用。二、重用卫鞅,实行耕战变革秦国招贤最突出的是重用了卫鞅。卫鞅不被魏国重用,带着李悝的《法经》来到秦国,被孝公重用,实行变法,以法治国,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度,把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在“耕”和“战”,但最终落实到“战”上。

坚持数年,使得秦国粮食充足,军备完整,军事强大,民富国强,对外战争连战连胜。三、使用严刑,保障官吏廉洁奉公秦国实行依法治国,不仅对普通民众严苛无情,而且对于官吏贵族也非常严酷。对于官吏的贪墨枉法均治以重罪。如太子犯法,商鞅不便处罚太子,就把太子的师傅公子虔(qian)和公孙贾施以刑罚。这样来达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以此来保障国家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办事效率和廉洁奉公,达到了“百姓纯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的廉明政治局面。

四、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秦国没有六国普遍流行的骄奢淫逸的腐败遗风,而是从国民到国君都奉行简朴、节约,连流行的音乐都是竹木瓦器,宫室殿堂也是最简朴的。这不仅是民俗使然,也是秦国国君的务实作风的表现。这样既节约了民力和物力,避免了腐化堕落,而且可以集中全国的民力、物力、财力专注于对外军事兼并战争。五、实行以法治国,维护政策的连贯性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不仅确立了耕战路线,而且还制定了严密的法律和行政管理法规,这就形成了一套可行的管理模式。

无论哪一位国君执政,都可以按照这套管理模式运行下去,这大大降低了国君施政的随意性和施政难度,把政治变得更加容易掌握,从而克服了六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弊病。同样在这套管理模式的运行之下,耕战政策相应得到贯彻实施。六、打破嫡长子继承制,力求选择有能力的君主秦国并没有严格实行周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基本上由国君指定有能力的儿子继承君位,可能是长子,也可能是其他儿子,由此而引起的篡位、弑杀的情况很少,这在战国七雄中很特殊。

这大概源于戎狄的淳朴习俗。选择有能力的国君,自然对于国家的发展是有利的。七、尊重人才和大胆使用人才秦国的任用人才别具一格,百里奚,晋国奴仆,谈话三日,穆公授以国政;卫鞅,魏公叔痤家臣也,来到秦国,一年,命其主持变法,三年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国政;张仪,平民、辩士,以"连横"说秦,秦惠王封为相国;范雎,落魄门客,来秦后,一番谈话,任命为丞相。

这种爱才、用才的气魄和赤诚之心,不是雄才大略之君主,也难为此。八、重用武将,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长处秦国以军功授爵、提拔军官,经过逐级提拔,达到人尽其才,量才录用,没有营私舞弊,故而秦国能征善战之勇将如云,个个都是军功赫赫,这就使得秦国军队势力强大。秦国武官经过二十级爵位,达到中上层爵位,在朝廷中就有相当的话语权,文有丞相,武有大庶长,参与国政,制定国策,从而使秦国的内政、外交、征伐等达到别国难以企及的程度。

 1/6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霸业  争霸  一代  成就  中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