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第二梯队的将领无论从数量和水平上来说也都远强于蜀国;而蜀国,国家智力只有刘备、法正、诸葛亮、庞统四个人,并且法正、庞统早逝。第二梯队基本上没人。军事人才也就关张赵马黄魏六个人,最可惜的是综合水平最高的一个魏延还被诸葛亮疏远了。第二梯队的军事将领只有姜维、张苞、关兴。最衰的是小关张没几年就都挂了。所以第一梯队人才数量远差与其他两国,第二梯度几乎没人,也就造成了蜀国第二代几乎没有可用的人才。

这也是魏国到了第三代为什么不选择最好打的吴国而首选最难打的蜀国开战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蜀国最先被灭。而其他两国,第二代、第三代都非常强;比如魏国第二代司马懿,第三代司马昭、邓艾、钟会,第四代司马炎、贾充、羊祜等。吴国第二代吕蒙、陆逊,第三代陆抗等。所以老百姓才有一句俗语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因此,从人才的角度来看,魏国每一代都很强,吴国第三代也不弱,而蜀国第二代就没人了;并且,第二代君主中最有为的也是魏国,吴国次之,蜀国的刘禅就不用说了有点恶心。

蜀国,为什么蜀国有那么多名将,最终还是败在魏国的手上?

这话说得,难道只有蜀汉有名将,曹魏就没有名将?别的不说,魏灭蜀之战的两位主将,邓艾和钟会,哪个不是名将,即使放在英杰辈出的三国前期也是一流的。而蜀汉可以和这两位相提并论的,也就只有一个姜维了。双拳难敌四手,国力也不行,皇帝也不行,姜维是神仙也救不了蜀汉。邓艾有韩信之勇,钟会有张良之智作为统治了大半个中国和大部分人口的中原政权来说,只要政治上不出大的问题,足以产生大量的人才。

首先曹魏人口七百万,蜀汉只有一百万,大家都是同等程度的文明,拼人口基数曹魏诞生的人才也足以碾压蜀汉了。和占据了当时中国精华的曹魏相比,蜀汉实在是太小了,人才出产率也太低了你看邓艾和钟会自相残杀而死,马上继承曹魏的西晋又出现了王濬、羊祜、杜预这样的一流名将。现代老有些人胡说蜀汉打压本地士族,那你看看从蜀汉263年灭亡,到西晋278年灭吴,中间十五年的时间,益州本地出了什么一流名将?一个也没有!王、羊、杜,都是足以和邓艾、钟会并驾齐驱的名将《晋书》里提到的罗宪、杨稷、毛炅这些益州籍二流名将,本来就是蜀汉将领。

罗宪在魏灭蜀之战时坐镇永安(重庆奉节),率二千汉军挡住了三万吴军,这不能说蜀汉打压吧,只是岗位不同。杨、毛二将是南中人,南中没和魏军交战就投降了,也不能说蜀汉打压吧。至于西晋统一全国后,益州也没有出什么一流名将。直到五胡乱华时,在益州力撑危局的罗尚,也就算个三流吧,居然还是蜀汉的官二代——罗宪的侄子!蜀汉前期之所以那么多名将,足以和曹魏相抗,那是因为开国皇帝刘备在四方征战中,招揽了大批各地英豪,关羽是并州人,张飞是幽州人,赵云是冀州人,马超是凉州人,黄忠和魏延是荆州人,陈到是豫州人。

为什么诸葛亮时代都是蜀国主动攻打魏国,魏国更强大却不主动去打蜀国?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正确,实际上魏国除了最后灭蜀之战外,还曾经两次伐蜀:第一次伐蜀魏国第一次伐蜀,是在大司马曹休以后,继任的大司马曹真认为蜀军多次北伐,因此主张主动出击,曹叡同意了他的方案。随即曹真兵分三路伐蜀:第一路由曹真亲自指挥,率魏军主力出子午谷直取汉中,第二路由司马懿指挥,从荆州起兵,沿汉水而上进攻汉中,第三路则是张郃指挥,经褒斜道兵发汉中。

诸葛亮得知魏军来犯,亲自坐镇汉中,还从东线抽调李严率两万大军增援,做好了迎战魏军的准备。但是蜀道艰险,曹真这一路人马又遇到大雨,因此在子午谷走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的路,其他两路人马也是进展缓慢。华歆、杨阜、王肃等人认为出师不利,大军在外日久疲敝,不利再战,主张撤军。曹叡无奈,于是下诏曹真撤军。魏国这次伐蜀,只有先锋夏侯霸在兴势和蜀军打了一仗,主力部队是无功而返。

反倒被诸葛亮抓住机会,命魏延、吴懿出羌中,在阳谿击败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可以说是偷鸡不着蚀把米。第二次伐蜀魏国第二次伐蜀,是曹爽和司马懿辅政时期。曹爽为了捞取军功,增加政治资本,于是发兵十多万经骆谷进攻蜀汉。此时镇守汉中的是镇北大将军王平,他手下兵马不足三万,但是王平和护军刘敏却主动进占兴势、黄金两处,堵住了魏军前进之路。

魏军在数百里山道上无法展开兵力,根本无法取得进展。由于魏军粮食都需要从关中运输而来,转运困难,牛马骡驴死者不计其数,民怨极大。因此费祎统率涪城和成都的蜀军前来增援以后,魏军只能仓皇撤退,损失极大。所以魏国不是没有进攻过蜀汉,而是蜀道艰险,加上蜀军此时还比较强大,魏军的攻击被击退了而已。直到蜀汉后期国力日衰,魏国国力已经完全压倒蜀汉,才伐蜀成功。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下一页

文章TAG:会输  蜀国  蜀汉  司马懿  魏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