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而言,诸葛亮是人不是神。即便是神,也有打盹的时候。诸葛亮咋就不能犯错误呢?只要改正了错误,还是好同志,以后北伐不也很有成绩吗?诸葛亮不也成为了“千古一相”?因此,当时的情况,很可能是诸葛亮也不清楚谁能守得住,他当时就认为只要马谡最合适。这就是诸葛亮不派遣姜维、赵云去守街亭的根本原因。马谡已经替诸葛亮背着这个锅很久了,现在有必要让他放下,稍微歇一歇了。

数万曹军赵云面无惧色,为何面对少年姜维年却大惊?

老将赵云与少年姜维的确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相遇相识的,但恐怕没有出现赵云一见姜维就大吃一惊的情况。首先看一下诸葛亮北伐的情况,再说赵云与姜维那点事吧。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命赵云、邓芝为疑军,出箕谷迷惑曹军。诸葛亮率领大军屯聚祁山,号令严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闻风而反叛曹魏,响应诸葛亮。这就是说,曹魏还没有与诸葛亮交战,三郡就投降了。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诸葛亮北伐时,天水郡参军姜维与功曹梁绪、主薄尹赏、主记梁虔等跟从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

由于蜀军到来,各县纷纷响应,马遵就怀疑姜维等人存有异心,于是扔下姜维等人,连夜跟随郭淮逃亡上邽,姜维不得已而投降了诸葛亮。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辟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诸葛亮给蒋琬写信,称姜维是凉州上士,有胆略,后迁为中监军征西将军。从诸葛亮对姜维的封赏及任命,可以看出,对其非常器重。

姜维投降后并没有多少功绩,就被封为亭侯,这很特殊。这难道是赵云大吃一惊的原因吗?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逝,刘禅继位,赵云由中护军、征南将军,升迁为镇东将军,并封为永昌亭侯。从赵云跟随刘备,到被刘禅封为亭侯,赵云可谓身经百战,两扶幼主、克定祸乱,屡立奇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就算从官渡之战后算起,赵云也已经跟随刘备二十多年了。

九死一生才混了个亭侯,还是刘禅封赏的。姜维刚刚投降了诸葛亮,寸功未立,就被封为亭侯,这的确令人大吃一惊。如果真如题主所言,或者如《三国演义》所说,赵云一见姜维就大吃一惊,恐怕还是因为诸葛亮的缘故吧。不管演义说得多么热闹,史料中并没有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与姜维有任何交锋的情况,也就不能以此作为赵云吃惊的原因依据。

除此以外,豹眼也看不出赵云为何吃惊。从诸葛亮死后,姜维逐步主宰了蜀汉的军事大权,继承诸葛亮的衣钵,坚持北伐。但从姜维北伐的成就来看,的确也很不咋地。特别是与魏将邓艾交战来看,几无胜绩。难道说赵云看出了姜维并没有过人的军事才能,而诸葛亮却大加赞赏,赵云为此而吃惊吗?一切都不得而知,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反正豹眼看不出赵云吃惊的原因。

老年赵云吃了亏,如果是巅峰时期的赵云,几个回合能斩少年姜维?

凤鸣山之战,七十余岁的赵云遇到了二十六岁的姜维,双方单挑厮杀,赵云略显狼狈,似乎吃了大亏。这是赵云的最后一次单挑,却是姜维的首次高调亮相。姜维的惊艳出场,以及与赵云一战的表面结果,容易让读者产生误判,在错觉中拔高了姜维的武力值。我们看一下该战的作战背景及大致过程。诸葛亮首次北伐,初期势如破竹,接连拿下南安郡、安定郡,然后准备夺取天水郡,并定下计策,想要引诱出天水郡城中之兵。

赵云随后依计而行,引五千兵向天水郡进发。姜维识破了诸葛亮的计策,向太守马遵献出了将计就计,获批执行。姜维率三千精兵埋伏于要路,马遵与部将梁虔率兵出城,然后在城外隐蔽策应,而留下部将梁绪、尹赏守城。赵云赶到天水郡下,大声招降,城上梁绪却突然大笑着说,“汝中吾姜伯约之计矣”!赵云心下狐疑,刚要准备攻城,忽然四面火光冲天、喊声大震,姜维挺枪跃马而来。

我们看一下二人的单挑过程及结果,引用原文:云挺枪直取姜维。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正战时,两路军夹攻来,乃是马遵、梁虔引军杀回。赵云首尾不能相顾,冲开条路,引败兵奔走。这一战,很多人认为赵云败了,也有人认为赵云吃了大亏,到底如何呢?天水郡之战,赵云到底战败了,还是吃亏了?我们从以下几个细节,深入解析此战的过程及结果。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赵云  姜维  过关斩将  老年  取胜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