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魏国的旗上面写“魏”,蜀国大将魏延的旗上也写“魏”,如何区分?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了解下我国古代旗帜的分类和作用。古人对龙、虎、熊等猛兽有崇拜心理,因此在布上画龙、熊、虎等猛兽,祈求祥瑞护祐,这就是旗。古人还将一些符号画在布条上称为帜。将二者合一就称为旗帜。旗帜在古代主要用来显示等级、位置及信号连络,主要分王旗、帅旗、将旗、五方旗、号旗等种类。王旗,一般只有国家最高统治者使用,又称为纛,有旗头之称,它的旗杆上部有一个毛头,是用牦牛尾制成。

纛上应有最高统治者的姓氏或国别名,纛的主色一般应为黄色。帅旗或将旗,又称作牙旗。牙旗因旗帜上面饰有象牙而得名,是军队里最高统帅的标志。牙旗在哪里,哪里就是主帅所在地。牙旗上一般有主帅或主将的官职姓氏。如三国关羽帅军出征,就会标明“汉前将军,关”。如果将军威名远播,就没必要再在旗帜上写职务名称。如关羽就一个“关”字,岳飞就一个“岳”字就行了。

只有主帅或主将的牙旗上显示国别,下边的将领的旗帜上就只有官职和姓字了,如“前将军,关”和“镇东将军,赵”。主帅或主将树立牙旗的营门称牙门,也称军门,后来公府、公门也称牙门,讹转为衙门。至于军门,成为了明代高级将领,如总督、巡抚的代名词,也是清代对提督或总兵的尊称。五方旗,是用五种颜色制成的旗子,红色代表南方,白色代表西方,黑色代表北方,青色代表东方,黄色代表中央。

古代军队作战时,五方旗能够便于将领指挥军队,随时掌握战场动态。三国时期,魏国在旗帜上分别用青龙、朱鸟、玄武、白虎、黄龙等图案,配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队伍,起到沟通和联系的作用。号旗,是能辨别敌我的旗帜,如刘邦建汉,自称赤帝子,尚赤色,号旗也是赤色。楚汉战争时期,韩信率军攻打赵国,采用背水一战的方法。

韩信率数万汉军背水结阵,与二十万赵军在井陉对峙。二千汉军伏兵乘赵军轻敌出击之机,攻占赵军大营,“拔赵帜,立汉赤帜”。赵军发现大营被踹,心无斗志,全军覆没,这正是号旗在战场上的最好运用。尽管我国很早就使用了各种旗帜,并让各种旗帜发挥作用,但很少有用一种旗帜代表国旗的,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历史上,很少朝代有自己的国旗。

只是到了清朝后期,为了参加一些世界事务或活动,参照别国国旗,确定以青龙旗作为大清国旗。因此在魏蜀吴三国时代,根本就没有国旗,魏国也没有用“魏”字代表的国旗,行军打仗,也是打着统军主将国别加官职加姓的牙旗,不会有单一个“魏”字的魏国旗。现代电影电视中,有魏蜀吴各国旗号,也许是想让观众更好地分辨各国军队吧,在真实的三国中,应该不存在这种情况,因此也就没必要担心魏国旗上的“魏”字,和蜀汉魏延牙旗怎么区分的事情了。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曹操阵营谋士那么多,究竟有没有人看穿火攻连环计?

连环计是庞统献的恶毒之计,被徐庶看破。他借有事而溜之大吉,过了几日,战船相连木板铺平行如平地,令曹操心花怒放举燊南挥意荡平阻隔一统天下,然谋程昱,奇士荀攸皆着岀了祸患乃言,连环计随好,只恐东吴用?攻船阵。曹操大笑汝岂不知此,正值隆冬正月,用?攻需借用风力,东吴若用火攻岂不是自烧其船,隆冬多北风,岂有东风。

性格温和不强势的人,身在领导职位,该如何获得信服力?如何面对不服从管理的“老油条”同事?

老鬼不给您留情面了!既然已经是管理者了,这种思考问题的逻辑就是错误的!都知道管理者要以最终结果为导向来思考问题的!(不要理解为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哦!而是以结果为导向!),而题主提出的问题,却先预设了一个自己不想改变、自认为很难改变的前提!那还怎么做管理?!!!管理者、领导,目标只有一个:通过综合的手段达到自己的最终目标。

比如此问题中的“获得信服力”。既然已经是管理者了,没有退路了!那就为了自己的最大的目标来思考、梳理、分析自己该怎么办才行!先把自己性格强势不强势这类的东西扔掉!换种说法:如果你死抱着某个东西不放,只会给自己的最终目标达成带来障碍,你死抱着他干嘛?!——别跟老鬼讲道理!既然当了领导,就按领导的标准要求自己!这才是关键!一、都知道慈不掌兵、义不理财,你还想既“慈”又“带好兵”?你以为你多厉害?一个管理者日常的形象可以表现为“温和、不强势”,但是管理的原则、准则、规则等等是牢不可破的!一个强势的管理者,可以冷着脸用极重的语言、语气、强调来达到管理的目的。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兵法  三国  搜狗  战旗  小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