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从最后青州兵击鼓而散时,曹丕无条件提供粮食和物资来看,曹操、曹丕都没有指望青州兵成为一个赏罚分明的战斗力量,对青州兵,他们主要以“维稳”为主。双赢的合作尽管青州兵在战场上立功不多,但总的来说,曹操与青州兵的合作,可谓双赢。青州百万黄巾众在曹操的地盘耕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要知道,后来蜀国总共也才90万人口!抽调出精壮,既可以降低青州黄巾众“复为贼”的危害,也可以进行一些低烈度的军事任务(如曹操死时,他们正在洛阳驻扎,至少可以维护治安)。

为啥曹操地盘扩大了兵没多多少?合肥,樊城那么点人?

历史不是游戏,不是说爆多少兵就能爆多少兵的,主要看能不能养活这么多兵。能养多少兵,就要看国家经济实力和军制。要搞清楚曹操时期,为什么兵力不是很多,阿逸为你从两方面解读,一方面是汉朝以来军制变化,一方面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经济实力。因为军制的不断变化,导致国家承担的负担不断变化。一方面,汉朝以来军制不断变化,到三国时期已经非常独特。

那么,军制是如何变化的呢,且听阿逸为您细细道来。汉朝主要的军制是征兵制和募兵制。征兵制,为在于一定条件下的国民,就必须有其从事军职的义务。古代从军常为被迫性或半被迫性的选择,而在一定条件下,国民有其从事军职的必要与义务者,其制度为征兵制。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与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西汉时期以征兵制为主,募兵制为辅。国家负担不是很大。据《汉书》记载,男子20岁傅籍,此后每年服劳役一月,称“更卒”。23岁以后开始服兵役,役期一般为2年,一年在本郡、县服役,称为“正卒”,另一年到边郡戍守或到京师守卫,称为“戍卒”或“卫士”。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这2年兵役统称为“正卒”。如遇战争需要,还须随时应徵入伍,至56岁才能免役。

汉还常谪发已科罪犯或徒隶等为兵,称为“谪戍”。汉武帝所置的八校,主要是招募而来。东汉时期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征兵制无法正常征兵,于是以募兵制为主,征兵制为辅。而募兵制,军需供给军队的武器、铠甲、粮食、马匹,均由国家统一提供。这就要求国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满足军队需求,国家负担就增大不少。三国时期未东汉之后的乱世时期,军制基本脱胎于募兵制,形成更具特色的世兵制,特别是曹魏最主要用这种军制,国家负担更大。

世兵制就是将一部分老百姓从普通民户中分离出来,建立特殊的户籍制度,将其区别为士籍,名字好听,但实际就是军户。士籍的百姓终身当兵,世代不变,脱离士籍极其困难。士籍的老婆孩子,集中居住集中管理,实际上跟人质差不多。士籍不得与普通民户通婚,平时屯田,训练,战时出征作战。世兵制和募兵制一样,需要国家提供武器、铠甲、粮草、马匹等作战物资。

这就同样需要国家有足够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三国时期曹操的经济实力如何呢。三国时期,由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加上之后不断的诸侯征战,曹操统一北方的战斗,使当时的人口和经济都处于崩溃地步。就拿曹操最巅峰时刻来说吧,赤壁之战之前,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占领了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十州全竟以及荆州的南阳、南乡、江夏、襄阳、等四郡65县。

扬州的九江、庐江等二郡十四县。虽然,曹操这时候地盘很广,但是北方经过长期战乱,人口凋零,土地荒芜,百姓困苦。人口凋零到什么程度,不足巅峰七分之一,经济上,曹操长期靠盗墓来支撑军费也是一个佐证。虽然,曹操这个时候在北方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的屯田制,恢复了一点经济,但这点经济根本支撑不了太过庞大的军队。所以,这个时期曹操的军队数量也就不到三十万,三十万要保留足够的中央野战军队,应对突发事件,留在地方的当然少了。

曹操刚起义,为什么他的亲戚能带那么多兵马过来援助他?

曹操在行刺董卓失败后,连夜骑马逃走,并找到父亲曹嵩,对他说董卓的种种暴行 ,两父子立刻决定散尽家财,招兵买马,讨伐董卓。从曹操“发矫诏”,竖起“忠义”二字招兵旗帜,有志青年纷纷赶来加入。董卓残暴,人尽皆知。大汉天子引狼入室,少皇帝引火上身。曹操本就心有抱负,杀董卓不成,肯定高举讨伐董卓的大旗,趁机起义,而曹操这么做,也不是完全没有准备。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兵多  比孙  刘两人  兵马  曹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