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小二劝说不成,酒肆老板决定亲自出面。武松一看是位老者,倒也给了一句温软话:老人家,有劳你亲自给我倒酒,多谢了!老板回答:您误会了!您要肉要饭管够,这个酒不能再筛了!我们再来看武松接连给出的三个问题:莫非,这店里没有酒了?有酒是不是给旁人留着?是怕我没银子?除了第一个问题看不出明确的感情色彩,剩余两个问题都带有明显的火药味。

只要不满足我的要求,你就是对我不好,你就是看不起我,武松的偏执特点出现了!就算武松有了如此明显的不满态度,老板还是继续给出劝说:这酒啊,后劲大,醉倒了客官没有药医啊,我们这一老一少也扶不住您哪!到底是老板,到底是老者,到底比店小二更能吃透人之本性,“没有药医”是为了武松考虑;“扶不住你”则是客观事实;两者叠加,一般人也就不好意思再坚持要酒了。

可老板这句话中的“没有药医”、“扶不住你”却严重伤害了武松的自尊和骄傲。堂堂江湖好汉,堂堂行者武松,喝几碗酒还需要医治,还需要人扶?你看不起谁呢!所以,武松直接给了这样一句回答:要你扶的不是好汉!武松自幼的凄苦让其养成了强烈的自卑感,自卑往往需要隐藏,隐藏就需要强大的自尊包裹,更需要伪装的骄傲支撑。一句话,酒肆老板的一片好心再次被武松当成了“驴肝肺”!甚至,在老板再次强调这是为了武松好以后,武松再次亮明了自己的敌对态度:你就是下了蒙汗药,我也敢喝!好心不再是“驴肝肺”了,好心直接变成了“穿肠毒药”了!哼!我又不白吃你的,惹得我性起,看把你的鸟店给翻过来!正常情况下,我们称武松的这句话为“不知好歹”,一般会被对方给出“既然如此,随便你吧”的回答,不会再说,不会再管。

于是,武松接连喝了十二碗以后,店小二甚至主动刺激起了武松:客官,这里还有五六碗,客官要吗?武松反问:你就不怕我喝醉了?店小二给出一句吹捧:客官海量,岂能喝醉呀!注意,这句话以后,武松笑了,开心的笑,满足的笑,成功征服一老一少的笑,成功捍卫尊严、确立好汉形象的笑。所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等到别人只想着逢迎,只有甜言蜜语的时候,你就要注意了,这幅面孔的背后必然有一把尖锐的刀子或者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

接连喝下十八碗酒后,武松踉跄起身,直奔景阳冈而去,店小二一瞧,赶紧出言阻拦:客官,这会儿您要到哪儿去,客官?我们来看武松的第一反应:怎么,我少了你酒钱?又是敌对态度当先,又是先将别人往歪处想,武松的世界观非常简单:陌生的,都是有害的!店小二无奈了,只能赶紧解释:不是!最近,景阳冈出现了一只吊睛白额猛虎,已经坏了二三十条好汉的性命,有官司榜文,巳午未一个时辰也要结伴过岗。

武松不听,甚至认为这是店小二在吓唬自己;酒肆老板再次出面:慢走!刚才小二所说无一句假话,不如客官歇一夜,明日凑二三十人一起过岗!我们再来看武松给出的回答:就是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你们留我住在这里,莫不想半夜三更谋财害命?极端的自负,敌对的态度,武松的性格集中爆发了!甚至,武松还认为自己的态度并没有错:你们方才一个夸我能喝,一个劝我少喝,现在又拿什么老虎来吓唬我,不就是想赚我几个店钱吗?当我不知!劝你少喝,那是真心为你考虑;夸你能喝,那是治你的不知好歹!如果只是为了你的几个店钱,刚才何不劝你多喝点?面对此时的武松,店小二出现了最为常见的反应:他既然这么说,就让他去吧!现实生活中,没人会像父母一样惦记我们、关心我们,别人能劝,那是情分;别人不劝,那是本分;没有什么理所应当!既然你不听,既然你认定别人不怀好意,别人为什么还要坚持,为什么还要承受这份无奈和冤屈!武松不听劝告,直奔景阳冈而去,途中看到一棵树刻着的布告,又是一句轻蔑和敌视:又是那店家的招数,想吓我回去!可等到武松发现了盖有官府大印的正式榜文后,给出了这样一句:果真有虎?表情变了,态度变了,然后转身就要离开!可就在一瞬间,武松的自负再次占据主导地位:我若回去,被他们笑话,不是好汉!二郎啊二郎,好汉讲究不吃眼前亏,好汉讲究能屈能伸,你这种行为就只有一种解释——逞能!或许有人会说,武松毅然前行,打死吊睛猛虎,而后成为了阳谷县步军都头,从此进入了体制内,端上了铁饭碗,也算是成就了一段勇闯虎穴、改变命运的佳谈。

武松戴头箍是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而改变面貌,那为什么上了梁山后还一直戴着?

《水浒传》中的武松和历史上的武松有什么不同

我觉得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武松为了遮盖脸上的金印戴上头箍易容。上了梁山以后也没脱掉,一直戴着。这就是习惯成自然。人都有好的或不好的习惯。就如一个人一直戴着帽子,习惯了就一直戴着。如果脱掉帽子,就会觉得头上凉嗖嗖的不舒服。再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尊心也人皆有之,哪怕如武松这样的英雄,也不例外。有个头箍盖住金印,总比天天让人看到自己曾经是个囚犯好。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心轻  金圣叹  白虎堂  武松  林冲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