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的陈仓之战,诸葛亮率领3万大军攻打郝昭仅一千多人驻守的陈仓城,硬是打了二十多天没有拿下。更强大的蒙古军队攻打南宋的襄阳城,攻城攻了六年才拿下襄阳城,以蒙古军队的战斗力,尤其是野战,基本是无敌,但是攻城战,蒙古军队照样花了六年时间,最后还是靠改革兵器,才拿下襄阳城。如果是野战,十万大军攻打五千士兵,那么分分钟会灭了五千士兵,别说一天时间,就是一个时辰都有可能,但攻城战不是野战,攻城战十万大军首先要攻击的是城池。

为什么攻城战难打?因为攻城战面对的不仅仅是五千士兵,还有为五千士兵防守的城池,城池作为五千士兵的防御设施,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冷兵器时代修建的城池,是很有讲究的,城池一般据险而建,或依靠崇山峻岭而建,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形势,比如著名的函谷关和潼关城池,或者建在交道要道上,当道而建,比如襄阳城、江陵城。

古代城池的防御设施是相当完善的,首先是外围防御,城池的外围一般有护城河,将整个城池与外界隔离开来,如果要攻城,就首先要解决如何过河的问题,就得有相应的设施,比如船,或者架浮桥,就增加了攻城的难度,十万大军是不可能那么设施渡河的。城池除了护城河,首当其中的就是坚固的城墙,古代的墙壁在明朝之前,一般都是用夯土筑成,再辅以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掺和在一起夯筑而成,这种材料建成的城墙比石头还要坚固,不信可以去看看万里长城。

城墙的坚固是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防御设施,一般越是重要的城池,城墙就会修建得越是坚固,同时,城墙还修建得非常高,一般的城墙高度都有6米到十多米。这个高度虽然看起来不太高,但是敌军如果要攻城,想要攀爬是不可能爬得上去的,就得准备比城墙高的云梯或者攻城车,也就是说得有攻城设备,十万大军即使人数再多,没有攻城设备,也只能望城兴叹。

而且攻城武器都极其笨重,携带非常不方便,严重受地形影响,如果城池边上还有河,或者地面凹凸不平,攻城武器也会无法使用。城池靠近城门的位置还会修建城楼,城楼所起的作用一般是担负警戒或者作为前线指挥所存在,这么高的位置对于守城的人来说,完全在战场上掌握了视野,而攻城的敌人不可能有这么高的位置。换句话说就是,攻城的人在明,守城的人在暗,守城的知道有多少人攻城,但攻城的未必知道有多少人守城,这就是守城的优势。

《孙子兵法》曾经对用兵的方法有过这样的记载: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用兵的原则,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如果十万大军攻打五千人驻守的城池,则完全可以将城池团团围住,并且还有空余的兵力用来攻城,但是攻城一定是需要攻城武器的,比如投石车,攻城车,云梯,攻城塔等等。

只要守城的主将不是白痴,手下的五千士兵愿意战斗而不愿意投降,那么即使是十万大军攻打五千守城士兵,仍然只能望城兴叹,最终战争的结局取决于双方的意志、实力和战场状况,但是一天时间,十万军队是绝对攻不下城池的。即使攻下城池,拿下城池的时间长短也并不固定,蒙古人打襄阳也是投入了数十万军队,打了足足六年时间,可见攻城战的难打。

三国里街亭失守到底是蜀国兵力配置问题,还是蜀军驻扎错了地方?

对距今1789年之前的那场街亭之战,在为蜀汉、为诸葛亮扼腕叹息之余也曾经产生过许多百思不解的困惑。这些困惑中,最重要的有两个:困惑之一,街亭地处整个陇西地区的北部,在当时并非蜀军与魏军争夺的核心地区,更远离蜀军的大本营祁山堡,双方为什么会在这里打一仗?也就是说,陇西地区告急,张郃率大军从关中驰援,最近的路线应该是今宝鸡至天水一线,也就是沿渭河谷地来救,为什么绕了一大圈?按照张郃的行军路线,既然要过街亭,那就意味着一路向西,不会立即掉头南下去寻找蜀军主力决战,街亭一带的道路是由河谷走向决定的,如果准备南下就不会到街亭来,而会在街亭以东(今张家川县一带)就改变方向。

那么,张郃这是准备去哪里呢?困惑之二,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一般的看法是马谡太无能,只会纸上谈兵,又不听别人的劝,错误地将部队由街亭所在的川道里拉了山,结果被张郃抓住破绽一击而溃。言下之意,如果马谡指挥正确这一仗还有得打,甚至能完成阻击的任务,但这无疑把马谡视为军事上的白痴。这当然更无法令人信服,马谡如果是白痴,那诸葛亮岂不是更大的白痴?不符合二人过往的军事经历。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城防  走单骑  国战  千里  三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