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张璁被迫去职。夏言竟然被杀于西市。严嵩罢官后被抄家。高拱被轰赶狼狈离朝。张居正死后被籍没。总之,前一阶段权力过大的首辅几乎下场都很凄惨。而且,内阁内部争夺首辅地位的明争暗斗日益突出,阁臣之间钩心斗角,相互倾轧。天启二年(1622年),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万历中期开始的东林党议,与皇权和阁权的关系,以及阁权之争、阁部之争密切相关。

明朝的内阁制是不是君主立宪?

明朝的内阁制跟君主立宪一点关系都没有,明朝的内阁制不但不是君主立宪制的产物,反而是专制君主制下的怪胎。明朝后期文官的流氓化并不能证明明朝的君主已经丧失了权力,个别君主的软弱无能并不代表在这个制度下,君主真的成为了毫无权力的国家象征。君主立宪制,在政治学中,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一种政体,这种政体的特点是君主仅仅是国家的虚位元首,是国家的象征但不掌握实际的政治权力。

治理国家的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而议会则由选民选举产生,换句话说,君主立宪制下的内阁是对议会和选民负责的,而明朝的内阁则只是对皇帝负责,权力主体完全不一样。(君主立宪制制下的内阁对议会负责,而非君主)目前的英国就是实行的君主立宪制,人民先用选举的方式选出议会,议会中的多数党在组成内阁,多数党的党魁成为首相,在一切都尘埃落定后,首相才回去觐见女王,虽然女王名义上有拒绝的权力,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从未发生过。

伊丽莎白女王二世所做的仅仅是接受人民的选择并履行仪式,他个人对首相的看法无足轻重。反观明朝,内阁完全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皇帝可以随时罢黜内阁成员,比如明末的崇祯帝,就是将内阁首辅像走马灯一样的更换,崇祯皇帝的权力无疑要远大于君主立宪制下的君主。实际上,明朝的君主权力不但没有变小反而是更大了,在以前,还有宰相牵制皇权,宰相可以代替皇帝进行决策,皇帝要想更换宰相也要与大臣商议。

到朱元璋废除宰相后,文官集团的势力大幅减弱,到了朱棣,虽然设立了内阁予以弥补,但是内阁首辅的权力远小于宰相,其作用更多是咨询而非决策,除了张居正这种特例,别的内阁首辅只需皇帝一张纸条就可以罢免。此外,内阁还受司礼监的牵制,皇帝在文官和太监中周旋,通过政治斗争、挑拨离间的方式巩固自己的皇权。明朝的种种现象,不但不是君主立宪制的特征,反而是地地道道的专制君主制。

之所以明朝内阁制会给人君主立宪制的错觉,无非是很多人认为明朝末年,文官们总是欺负皇帝,皇帝不敢处罚,由此断定皇帝已经丧失了权力,这是完全错误的。皇帝有没有权力要看法律如何规定,而不是看皇帝的实际表现,如果皇帝是个低能儿弱智,那么它计算大权独揽也毫无意义。实际上各国的末代君主都是软弱可欺的怂包,无论是路易十六、尼古拉二世还是末代皇帝溥仪,南唐后主李煜,他们都被臣子玩弄欺骗,但你能因此就说他们的国家都是君主立宪制吗?(溥仪在弱也不代表大清是君主立宪制)核心的区别在于在君主立宪制下,你这个皇帝就算再精明强悍也不能影响议会,也不能干涉立法,你的才干高低并不能影响政局分毫。

明朝的军户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朝军户世袭制是伴随着明朝特有的兵制——卫所制所产生的,是卫所制的一大特点。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应天府(今南京市)建立大明王朝,是为明太祖。明太祖鉴于兵制不大规范,遂采纳刘伯温的“军卫法”建议,编定役法,定卫所制,立军籍。明朝兵制,天子亲兵称上十二卫,驻扎京城。自京城至外省府县各立卫所,屯田设防。

一府设“所”,数府划为一防区设“卫”。卫所的编制:5600人为一卫,分为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1120人,下分十个百户所;每百户所112人,下辖二总旗,各50人,总旗辖十小旗,每小旗10人。卫所士兵称“军”,军士有军籍,世为军户。军户的军籍隶属兵部,皆当军差,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驻防。明太祖吸收前代兵制和世兵制的经验,实行军民分治。

军有军籍,户有户籍,严格划分。军士不受地方行政机构管束,军士世袭,一人从军,一家便永世为军户,不得改籍而冒入民籍。卫所的军户主要出自于“堆集”。所谓“堆集”,指从平民百姓中征调的士兵,即民户每三户出一丁者为军户,余两户为“贴户”。军户所出之丁称为“正军”,余下的壮丁称为“余丁”、“次丁”。正军被分配到指定的卫所戍守,允许娶妻生子,父死子代,世袭为军。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制字  彩瓷  官窑  成化  鉴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