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要想搞明白《礼记》中讲的“王霸天下"是什么意思?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王道"和什么是“霸道”的问题。道有兼行仁义的至道,也有只行义而不行仁的义道,有取仁义的一部分而行的考道。第五,魏国“四战之地”的恶劣地缘,是其无法一统天下的重要原因在战国七雄中,魏国的地理位置最恶劣,北有赵国,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南有楚国,同时与韩国的边境线犬牙交错,是典型的四战之地。

《礼记》中讲的‘’王霸天下‘’是什么意思?

《礼记》中讲的‘’王霸天下‘’是什么意思

感谢邀请!要想搞明白《礼记》中讲的“王霸天下"是什么意思?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王道"和什么是“霸道”的问题。俗话讲:“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是从儒家的《礼记》中提出来的问题,那我们不妨还是原汁原味地从《礼记》中找出答案来。在《礼记.表记》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道有至,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译成白话就是,孔子说:“仁德的行为有三种:安仁、利仁、强仁。三者虽然都能达到仁的效果,但其实各不相同。都能达到仁的效果、结果,仅从效果、结果上看,是看不出它是属于哪种仁的;要在推行仁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这时候才可以看出它是属于哪种仁了。

仁德的人,面对任何情况都会安于行仁;智慧的人,知道行仁的利益并想得到它;犯了罪怕受到惩罚的人,就勉强地行仁。仁就像人的右手,道就像人的左手。仁,体现在爱人上;道,体现在义理上。在做人做事方面,仁多义少,就会赢得别人亲近而得不到尊敬;义多仁少,就会赢得别人尊敬而得不到亲近。道有兼行仁义的至道,也有只行义而不行仁的义道,还有取仁义的一部分而行的考道。

战国时期,魏国首霸天下一百多年,为何没能统一天下?

战国时期,魏国首霸天下一百多年,为何没能统一天下

魏国是战国时代的第一个霸主,但是霸业并没有持续多久,是什么原因导致魏国霸业的凋零,是什么阻止魏国不能像秦国那样一统天下呢?笔者试分析如下:第一,魏国的霸业并没有百年,而只有几十年魏国的霸业,始于魏文侯,终于魏惠王。魏文侯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年,几乎半个世纪,但是直到魏文侯四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魏国才正式从晋国分离出来。

在此之前,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诸侯国,而只是晋国三家中的一家。魏文侯之后,魏武侯统治二十六年,此时的魏国仍处于全盛时期。魏惠王即位后,魏国的霸主地位实际上已经摇摇欲坠。到了魏惠王二十八年,即公元前342年,魏国在马陵之战中败予齐国,霸主地位彻底被齐国取代。因此,魏国的霸业,大约只持续了六十年左右。第二,魏国衰落的原因之一:内战魏国由盛而衰的转折,是公元前370魏武侯之死。

魏武侯之死,引发魏国的内战,最终魏惠王击败公子缓。然而,魏国内战严重消耗国家之实力,加上赵、韩两国武装干涉魏国内政,在浊泽之战中,魏惠王的军队被赵、韩联军包了饺子,倘若不是赵、韩两国意见不合,魏惠王恐怕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内战结束后,魏国的霸主地位实际上已经摇摇欲坠,其霸主的势力仅限于泗水十二小诸侯而已。

第三,魏国衰落的原因之二:与赵、韩反目在魏文侯时代,魏国之所以独领风骚,与魏文侯的“三晋一体”的政策分不开。魏文侯强调魏、赵、韩三位一体,保持兄弟般的情谊。到了魏武侯时期,由于干涉赵国内政,魏与赵韩的关系出现裂痕。魏惠王时代,魏与赵韩更是大打出手,三晋战争旷日持久。尽管魏国在三晋战争仍占据上风,但国家实力一点一滴被消耗掉。

第四,魏国衰落的原因之三:遭到秦、齐的东西夹击在魏国与赵韩陷入苦战之际,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齐国开始强大。秦国在经历商鞅变法后,频频对魏国的西疆发动进攻,最终迫使魏国迁都至东方,以避其锋芒。与秦国相比,齐国对魏国的打击更大。在一代名君齐威王的统治下,齐国腾飞于东方。齐威王重用著名军事家孙膑,在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两败魏师。

特别是马陵之战,击毙魏国总司令庞涓,杀魏太子申,覆敌十万,乃是毁灭魏国霸业之关键一战。第五,魏国“四战之地”的恶劣地缘,是其无法一统天下的重要原因在战国七雄中,魏国的地理位置最恶劣,北有赵国,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南有楚国,同时与韩国的边境线犬牙交错,是典型的四战之地。自从魏国与赵、韩交恶后,不仅丧失两个盟友与军事缓冲区,反倒增添两大劲敌。


文章TAG:故霸  岳不群  厌恶  天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