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政策使秦国人口明显增加,许多荒地得到开垦。迁徙国都。把国都从雍城东迁到栎阳,一方面有利于与魏国作战,争夺河西之地;另一方面有利于摆脱公族奴隶主聚居地的干扰。实行户籍编制。在奴隶社会,奴隶居在“野”,奴隶主和平民居在“国”,区分很明显。秦献公按照新形势的要求,重新编制户籍,将全国人口按五家为一“伍”的单位编制起来,取消“野”和“国”的界限,凡秦人一律编入“伍”,称为“户籍相伍”,农忙互助,农闲讲武训兵,一人犯法,全“伍”受牵连,形成相互监督。

这样既提高了奴隶的地位,也减少了不法行为,有利于社会稳定。推行县制。把国都和边境的一些地区改建成县,由国君直接掌握,派官吏治理,增强国君力量。推行纳税制。实行初行为市,对工商业进行管理,抽取营业税;实行初租禾,变革田税,废除井田“籍法”,实行按地亩收税。这两者为秦国带来了大量收入,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经过改革,秦国国力增强,人口增加,军队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为了恢复秦穆公时期的荣耀,满足奴隶主和新兴封建地主对土地的需求,秦穆公开始了对外战争。魏武侯死后,秦献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秦献公见韩、魏两国威胁周天子,就以此为借口,起兵勤王。秦军在洛阳打败韩、魏两军,得到周天子的赞赏,秦国国际地位开始提高。

秦献公二十一年,秦军攻打魏国,一直打过黄河,深入到魏国境内石门,斩首六万,取得前所未有的大胜利,夺取一部分秦国故土河西之地,被周天子赐予与秦穆公一样的“伯”(霸主的意思)的称号。秦献公二十三年,秦军在少梁大败魏军,俘虏魏国将领公叔痤,攻取庞城。因以前秦献公在魏国流亡时,公叔痤待他不薄,秦献公盛情款待公叔痤一翻后,将其放归魏国。

但是,在少梁之战,秦献公中了毒箭,第二年就去世了。在去世时,秦献公经过一翻深思熟虑,决定让仲子赢渠梁接替自己做国君。秦献公有三个儿子,依年龄大小分别是公子赢虔、公子赢渠梁和公子赢季昌。公子赢季昌年幼,不在考虑之列。公子赢虔和公子赢渠梁都表现很优秀,尤其是赢虔,攻城掠地,勇猛暴戾,堪称秦国第一勇士。那么秦献公为什么要让公子赢渠梁接继国君之位呢?二人性情不同。

赢虔性情暴躁,做事缺乏考虑,爱意气用事,气量狭小,有勇无谋。而赢渠梁正相反,做事成熟稳重,带兵有勇有谋,为人低调务实,在谋略和政事处理上更胜一筹。赢虔和老世族走得近。秦献公废除人殉制,推行户籍编伍制,实行县制,迁都栎阳,都严重损害了这些世族奴隶主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不满。赢虔有勇无谋,如果他接继国君,就很容易被世族们哄骗。

老世族们时刻都想完全恢复他们以往的特权,时刻想复辟倒退,那样秦献公富国强兵的改革事业,就会功亏一篑。秦国境外强邻环伺。秦献公虽然经过二十余年的奋斗,让秦国复振,但国力依然虚弱。西有西戎侵扰,东有韩、赵、魏、楚等国虎视,他们时刻都在想着兼并扩张,扰乱别国内政。同时呢,秦国的旧有土地西河之地还没有完全收复,还需要国家变法图强,增强实力,振兴大秦。

所有这些,决不是一个一勇之夫的国君所能做到的。显然赢渠梁比赢虔更适合接继国君。嫡庶有别。在古代很讲究人出身的尊卑贵贱。同为嫡出或庶出的,立长不立幼;有嫡庶之分的,立嫡不立庶。赢虔为庶出,赢渠梁为嫡出,虽然赢虔年龄居长,但依然没有赢渠梁出身尊贵,继承国君依然要以赢渠梁为先。正因为有了这些原因,秦献公最终让赢渠梁接继国君,并要求赢虔发誓维护赢渠梁,不能与他争位。

可以说秦献公凭着他多年的流亡生涯,还是看人看事很准的。赢渠梁继承国君之位后,果然没有让秦献公失望,他对内重用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在全国推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加强中央集权,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对外和楚、约韩、联齐、善赵,聚力攻魏,夺取西河之地,一直拓地至洛水以东,国力日强,为日后秦一统中国奠定了基础。

如果当年满清没有入关,中国现在会如何?

战争能不能打破美元霸权

假如题目成立:从疆土上来说:东三省、内外蒙、新疆和西藏将不属于中国。自古中原威胁最大来自北方和东北,既然满清没有入关,所以最大的威胁依然是东北以及蒙古,面对如此大的压力,除非能碰到徐达在世,否则最多是僵持。从国力上来讲:中国将不可避免的走向灭亡。中国的落后和朱元璋无关,小农的国家无法适应市场经济,面对工业革命后的世界,我们不可能会赢。

从外交上来讲:假如依然采取明朝的愤青思维来治国,中国今天不知道会划分多少小国。世界列强瓜分中国时,各国之间矛盾重重,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中国的现有政权来达到平衡。但是如果中国一味的硬来而不采取妥协的外交思路,列强只能强行分割中国(中国一分就开),届时,中国就彻底完了。从文化来讲:如果抛弃八股取士的制度,中国的文化将更上一个高峰,如果不,那就不提了。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老区  攻城掠地  换国  石拐  包头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