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些“喀秋莎”的型号也是这种方式分的。比如БМ-8,就有8、12、16、24、36、47、72的分型类别,后缀代表了不同的弹药联装数字。坦克、卡车、舰船、雪橇甚至人推的型号都有。如БМ-8-24就是24联装的82mm火箭炮系统,看到这些汹涌的多联装数字就能令人脑阔痛。通常意义上的“喀秋莎”指的是132mm口径的БМ-13型,这种卡车拖着的导轨火箭炮形象渗入人心,成为“喀秋莎”最直接的特征。

不足为奇,苏联二战时一共生产了6800门БМ-13,远超2400门的БМ-8和1800门的БМ-30,以及1944年才赶上趟的“安德柳莎”。上图.苏联战机携带的RS-132火箭弹不过最早的82mm和132mm火箭弹并非专为火箭炮车开发,而是从30年代苏联开发的RS-82和RS-132型航空火箭弹上研发而来。

其中RS-82还上过诺门罕战场,炸过日本鬼子。上图.经典的早期“喀秋莎”БМ-13-16吉斯底盘型1938年,在欧洲战争的阴云笼罩下,苏联加紧了新型装备的研发进度。体验过战场上火箭弹威力的苏军对此特别上心。所以130mm的RS-132航空火箭弹很快就被改造成了用于陆战的БМ-13型火箭炮。人们通过简陋的钢梁充当发射滑轨,分上下双层搭载16枚火箭弹,一次齐射即可在10秒内放出全部弹药。

这样的一门БМ-13-16瞬时火力不下于10门152mm重炮齐射。上图.发射中的БМ-13-16,注意其美式底盘有意思的是,战场上的“喀秋莎”们其实是个混血菇凉;苏军的汽车工业非常落后,开始挂载“喀秋莎”的卡车大都是自产的吉斯5,这种粗陋的卡车抗战时还曾经援助给中国。但苏联的火箭部队对状况百出的吉斯5是一百个不喜欢,所以,随着租借法案的到来,大量“喀秋莎”都换上了美系军车,如GMC、斯蒂庞克SU6等等,这下“喀秋莎”真可以借着越野底盘满山蹿,上到“峻峭的岸边”了。

1939年,少量的БМ-13-16秘密进入了苏军服役,1941年6月22日苏德开战以后,“喀秋莎”们也迅疾得到了实战考验的机会,开始奔赴前线。1941年7月14日,苏军БМ-13火箭炮迎来初战,他们于白俄罗斯奥尔沙市,对占领火车站的德军装甲部队进行了齐射覆盖。猝不及防的德军完全不清楚这是哪来的凶残火力,在火海中被炸得差点崩溃。

上图.1944年一队“喀秋莎”的炮兵班被授勋,身后是美国斯蒂庞克SU6底盘的БМ-13-16这次袭击的“喀秋莎”仅为1个连编制,拥有7辆БМ-13-16,连长为伊万·安德烈耶维奇·费列洛夫大尉。他们在经历了1星期的临时训练后,被派往斯摩棱斯克前线,并于7月14日到达奥尔沙河岸边,向德军发射了112枚火箭。

上图.1941年10月8日战斗中德军第四装甲师缴获的БМ-13-16,它的吉斯6底盘已经损毁,但火箭弹保存的很完好费列洛夫大尉的“喀秋莎”连在1941年10月莫斯科保卫战中全部牺牲,他们在斯摩棱斯克遭遇了德军大部队突击,陷入重围。弹尽粮绝后,费列洛夫带人炸毁了全部的“喀秋莎”,随即牺牲在突围过程中,他在1995年被追授为“俄罗斯英雄”。

上图.德军二战的火箭炮型号众多,性能也不俗,但受限的永远是产能和后勤,苏联的大规模运用他们学不来,但德国火箭炮照样揍得美英盟军哭爹喊娘不过德国人也得到了粗陋的钢架子和不少完整的喀秋莎火箭炮,这使他们明白了屡屡轰炸自己的是一种长导轨的车载火箭弹。但这种作战德国人学不来,仅火箭弹的后勤就能要德国人的命。上图.“陆地施图卡”之称的德国Wurfrahmen 40多管火箭炮其实当时的世界对火箭弹一点都不陌生,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都有自己的火箭弹研发。

但是,他们在火箭炮的作战思想上,似乎缺了点战斗民族的悟性,仅仅将之作为一种大威力炸弹投掷装置,或者短距离高密度的火力覆盖工具。苏联是怎么用的呢?单台“喀秋莎”并不出奇,苏联人也没想着一辆辆的用,他们直接将火箭炮这种武器独立成了部队,形成了从火箭炮师到火箭炮旅再到独立火箭炮营的专门编制。等到战时,火箭炮部队依照自己的打法和行动标准,整建制的对敌方发动攻击。

1944年,柯尼斯堡战役打响,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云集了上千门“喀秋莎”,将德军的大队人马钉在柯尼斯堡狂轰滥炸,1个半小时的火力准备中,将德军要塞恶狠狠的耕耘了数遍,希特勒所看重的“城市堡垒”三道防线给炸得稀烂,有力的支援了己方的突击。这就是我们后世看到的“大规模火箭炮覆盖”,这种丧心病狂的做法完全是为洗地而存在的,它们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火箭炮部队瞬时火力极为凶残的特点,在短时间内将超饱和的火力投送到敌军阵地。

猝不及防的敌军无处可躲,无路可退,不存在反应时间,在过分的轰炸中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别说,真的有心理疾病,二战时有些德国兵被“喀秋莎”炸出了应激功能障碍,一听到火箭弹的疯狂尖啸,就会产生尿裤子、语言功能障碍、低烧、胃痛、眩晕等问题;在长期的医疗过程中,还发现有些人产生了胃溃疡。上图.1945年春,受到检阅的喀秋莎近卫炮兵团想想也知道,苏军最喜欢的战术就是在夜间云集大量的火箭炮和坦克,这些机动部队会突然间万炮齐鸣,然后大开着探照灯的T34坦克如虫群般挺进,后方“喀秋莎”的火焰火焰照亮天际,以师级规模梯次装弹攻击。

一个装备БМ-13-16的喀秋莎师,一次齐射能打出3400多枚火箭,这些火箭在10秒内覆盖到阵地上,纯粹的毁灭打击,德军没吓哭已经很对得起祖国了。有当年的德军述说这些回忆,总结起来就是:“天上在闪电,空气里有雷霆,地在抖,土在烧。”上图.第21近卫迫击炮旅的БМ-31-12,虽然它叫“安德柳莎”,但士兵们管不了那么多,能呜呜叫的一律叫喀秋莎正因为苏德战场的大规模集团军群战斗,这才使大规模火箭炮运用实施并塑造了“喀秋莎”的战绩。

后来苏军甚至在柏林之战使用了“喀秋莎”和“安德柳莎”,对坚决啃不动的街区,直接炸为齑粉。在柏林战役中,朱可夫推来了2000多门“喀秋莎”上前线,仅一天功夫就打出去123万发炮弹,德军阵地成街区的被炸平。最后打疯了的苏军直接将“喀秋莎”开进了城市,前面用坦克挡着,后面拉着枕木。遇到德军固守的工事、楼宇,立马几发火箭弹射上去,对方瞬间就买了机票。

上图.柏林战役中,苏军推进城炸街的“安德柳莎”正是这些“喀秋莎”,让苏军形成了自己的“火箭炮乌拉”风格,成为了二战战场上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它们没有德军那么讲究技术与质量,更没有美军那样疯狂的空中优势,但这同样也是别人学不来的东西,只有苏联人才将火箭炮这种别人认为“射程不够精度又差”的武器,打成了敌人畏之如虎的“神器”。

二战期间要是日本的万岁冲锋,遇上了苏联喀秋沙火箭炮会怎样?

有网友问:二战期间要是日本的万岁冲锋,遇上了苏联喀秋沙火箭炮会怎样?其实,日本在二战经常遭到火箭炮覆盖式打击。在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装备有182毫米120联装火箭炮支援船。喀秋沙火箭炮才是132毫米8联装火箭炮。美军1艘火箭炮支援船,发射管数量就有近23门喀秋沙火箭炮,而且口径更大,威力也大得多。美军还搞了很多114毫米口径火箭炮支援船。

美国海军利用LSM级登陆舰改造了48艘火箭炮船,第一批平均一艘火箭炮船安装127毫米105具火箭发射装置,还有7门防空炮。从数量看,光是LSM级登陆舰改造,美国海军就已经有5040管火箭炮,等于630门喀秋莎火箭炮,大约等于26个喀秋沙炮兵团,如果是师级,那就是8.5个喀秋沙火箭炮师。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的各个岛礁战役,都使用了大量火箭炮支援船参战。

另外,美军还投入了130艘安装火箭炮的LCS火箭炮支援船,安装10-24管火箭炮的86艘LCI火箭炮艇,以及其他型号火箭炮艇参战。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投入的火箭炮管数可以达到7000个发射器以上。因此,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任何岛礁战役,可投入的火箭炮数量和单位面积打击力度,都不亚于苏联在东线的喀秋莎火箭炮。

日军的万岁冲锋,本来,就是在耗尽粮食弹药以后的一种自杀冲锋。我们说一个普通战斗,在塞班岛战役,在第一火力支援区,包括24艘LCS火箭炮支援船的114毫米火箭炮。在后面还有2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和10艘驱逐舰,其正面是日军第135联队。当然,这只是美军此战8个火力支援区当中的一个。随后登陆美军就与日军第135联队爆发激烈交战。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 下一页

文章TAG:mig13  火箭炮  先进  思想  设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