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总是充满想像,没资金,少实验设备,如今打造出两款十吨级直升机,直-18和直-20,迎来了直升机工业春天。两款机型实现了双保险,均可全疆域使用。魂舞大漠的看法,如果把直-8宽体技术亦能用于直-18,可用于高原运输车辆,用于即将入役的075两栖攻击舰上,即可大为拓展该舰跨水平线攻击能力。好在涡轴-6C的进步空间,还应有一定的冗余的改进提升的能力。

为什么二战时期德国没有仿造出来喀秋莎火箭炮?

这种认知其实是错误的。德国人研发火箭炮的历史其实比苏联要早,诞生的火箭炮品类也比苏联多得多。德国人在38年就已经设计出了150毫米多管火箭炮,火箭弹就更早了。但他们当时并不看重这东西吗,认为其过于笨重还打不准,便将之转为“烟雾弹发射器”,取代了化学迫击炮。所以相当一段时间内,德军都把150mm Nebelwerfer 41式火箭炮当做打烟雾弹的装备,也一直称其为烟雾弹发射器,直到战争中后期打出经验,尝到甜头了,才开始越来越多的将其用于发射火箭弹,将其生产了5769门。

我记得在当年的《胜利之日》游戏中,就有这种德军火箭炮。打起来特无聊,但却是个刷分利器。德军之后在41式150mm烟雾弹发射器基础上研发出了210mm“烟雾弹发射器”,这种大口径火箭弹拥有5联装发射管,一般用装甲车拖着机动。德军生产了2626门210mm火箭炮,还将其火箭弹运用到了战机的空战之中,主要拿来打轰炸机。

德国人还将280mm和320mm的火箭弹挂在载具上,采用箱式发射,威力愈发惊人,通过可调节导轨可发射高爆弹和汽油燃烧弹等多种弹种,威力惊人,这种东西人送外号“陆地斯图卡”,非常的有名。它独特的框架式模块化发射器后来被苏军学去,造出了“拉玛”发射架和BM-31-12 "安德柳莎"火箭炮,用来发射310mm的M31火箭弹,甚至还用其“火箭炮上刺刀”,彪悍的打法实在让人捂眼睛。

上图."安德柳莎"火箭炮而且德国也确确实实的改进和仿造了喀秋莎火箭炮,只不过这是党卫军设计的,他们将之变成了另一副模样,被称为“希姆莱的管风琴”(有些德国官兵也称其为喀秋莎)。这种80mm火箭炮几乎就是苏联БМ-13“喀秋莎”火箭炮德国翻版,只不过德军用了Sd.Kfz 4和法国索玛等载具作为底盘。通过上下两层导轨,“希姆莱的管风琴”一次就能喷射48发火箭弹,以相当密集的火力轰炸对手。

不过这种武器德军没学到精髓,用的数量也少,因此党卫军没敢大量装备,只在43年制造了13门。还有“突击虎”自行火炮也是个拥有火箭炮技术的怪胎,它发射的380mm臼炮其实是火箭推进的,爆炸力相当霸道,据说曾一炮轰趴3辆谢尔曼。德军多管火箭炮不引人注目完全是信息差造成的结果,人们越关注苏联喀秋莎,就越觉得德军没啥火箭炮。

实际上德军从1940年开始,几乎把把战场都在用火箭炮,一直打到战争结束。苏德火箭炮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战术运用思维上。德军更喜欢将火箭炮作为部队的火力补充,以连排的级别部署。他们会充分发挥火箭炮投送猛烈的特征,对敌人的关键部位进行相对精确的打击,促使对方局部崩溃或混乱。所以德军火箭炮拥有“陆地斯图卡”的名称,它们的的确确是被汉斯当斯图卡用了。

苏军不一样,苏军的火箭炮打法非常多,从单车运动袭扰作战到大军团超饱和打击一应俱全。总体上,苏军非常喜欢将火箭炮群作为快速打击手段,比如作为集团军群突击前的火力准备,或者作为压制德军机械化集群密集突击的大棒,往往能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总的来说,掌握了尖端火箭技术的德国怎么可能在相关技术上比苏联差?人家V1、V2火箭都上天了,可谓是当年唯一的火箭技术霸者。

有着美丽名字的兵器,二战苏联喀秋莎火箭炮如何震撼敌军?

喀秋莎火箭炮,德军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它们是苏联战争年代开发的一系列导轨式火箭炮的统称。大致来分的话,“喀秋莎”可以分为4样,分别是:БМ-8、БМ-13、БМ-30、БМ-31四个型号系列。它们有时候被统称为“喀秋莎”,这个名字来源于共产国际车厂的“K”字头标记,但也有被单独赋予了名字的БМ-31“安德柳莎”。

上图.1941年10月被德军缴获的БМ-13-16,这时候它们的底盘还是吉斯6卡车这四个系列又各自有不同的改型,具体差异主要为发射导轨的数量和载具底盘的不同。БМ-8弹体口径为82mm,БМ-13口径为132mm,БМ-30口径为300mm、БМ-31为310mm。上图.装在T60坦克底盘上的БМ-8-24估计都看出毛熊是怎样给装备取糙名了吧?无非多少mm口径就取其前面的数字。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mig13  火箭炮  先进  思想  设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