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弗利尤洛夫大尉的第一支火箭炮部队非常成功,他们自己的结局却是不幸的。之后该炮兵连接连在斯摩棱斯克、叶尔尼亚等地,成功作战。由于火箭炮威力巨大,覆盖区域大,导致德军士兵一旦被攻击根本没有机会躲避(普通炮兵进行炮击时,老兵凭借对炮弹落点的判断,一般还能进行躲避,主要是针对炮弹破空的声音),加上火箭弹在空中还有种独特的发射声音,这都造成了基层德军士兵的巨大心理恐惧。

德军第9军第12装甲师在遭受火箭炮打击后,惊恐的向后方报告:我们遭到不明型号火炮的攻击,损失惨重。这次攻击给第12装甲师的士兵留下深刻印象,称喀秋莎为“魔鬼火炮”。甚至苏军士兵,也被喀秋莎的巨大威力所震撼。根据时任西方面军司令叶廖缅科的回忆录中记述:4辆喀秋莎齐射,战果极大。我军的一些官兵在未接通知而目睹了那巨大的威力后,甚至吓得退了回来。

德军高层为了消减士兵的恐惧感,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找到苏军火箭炮连。一旦找到他们就立即全部枪决,还需要将火箭炮完整的缴获下来,送到德国后方研究。经过几次战役后,1941年10月7日夜,该火箭炮连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布嘎特伊村和德军装甲先锋部队遭遇。火箭炮的卡车,肯定跑不过德军的快速装甲车!弗利尤洛夫大尉知道难逃一劫。

但德国人的主要目标是缴获火箭炮,如果大尉带领部队放弃火箭炮车,自己乘夜色突围出去还是完全可能的。德国人并不在乎这个连的苏联士兵,他们的目的是喀秋莎火箭炮。大尉和他的战士们并没有自顾自的逃跑,为了保守军事机密,他们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大尉下令立即将车上的火箭弹发射出去,然后将7辆火箭炮全部炸毁。于是该连分出一部分炮兵和德军拼死交战,阻挡德军前进的步伐;另一部分炮兵将所有火箭弹发射完毕,然后使用炸药包将7辆火箭炮车全部炸毁。

炸毁火箭炮车耗费了时间,该连完全被德军包围,没有能够突围出去。经过短暂激烈的近战,费列洛夫大尉在内的炮兵连战士寡不敌众,全部阵亡(大尉时年36岁),但德军也没有缴获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后费列洛夫大尉被追授一级卫国战争勋章,成为苏联炮兵的著名英雄人物。二战英豪初期苏联处于全面的防御中,对于喀秋莎火箭炮的使用是所谓火力支援。

火力支援就是喀秋莎火箭炮停在战线后方,哪里顶不住了需要支援,喀秋莎火箭炮就立即开过去,经过几次齐射以后,立即高速开走。喀秋莎火箭炮的威力巨大,一次齐射就会造成极大的杀伤。当德军恼羞成怒的出动炮兵和坦克进行还击的时候,喀秋莎早就撤退走了。这种战术让喀秋莎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也成为前线苏军士兵最喜爱的东西。

喀秋莎火箭炮,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都有着非常良好的战绩。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来说,双方在城市内激烈拉锯,尽一切力量使用全部的火炮攻击对方。苏军在该战役中使用了1531门喀秋莎火箭炮,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一个战例,斯大林格勒城市郊外一个孤立的房屋。这个房屋占据高地且非常坚固,谁占领了它,就能用火力封锁周围数公里地区。

苏联先后投入5个营的部队固守,德军也先后攻占了这所房子3次,3次都被苏联人反击夺回。在德军第4次攻击中,该房子里面的红军战士全部阵亡,仅剩下一个受重伤的排长幸存。此时德军大部队四面向房屋包围过来,英勇的苏军排长向后方命令:立即向我所在的坐标开炮,不要用别的火炮,就用喀秋莎!!!后方的火箭炮部队含泪向这个房屋开火,遮天盖日的火箭弹飞过来,将数百名德军士兵炸得血肉横飞,当场炸死了德军一个团长。

德军伤亡过重,被迫退了下去。不过火箭弹也将该房屋炸倒,苏军排长壮烈殉国。图片:喀秋莎最大的问题在于精度,精度不好导致不能精确打击,所以只能打击面,不能打击点。这样一来,火炮的使用就有了局限。实战中,苏联人逐步意识到了喀秋莎的优缺点。喀秋莎最大的优点在于火力猛,最初一次打击最为猛烈。二战期间各国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对于敌人的作战部队进行炮击,以第一轮,也就是开炮之后5到10分钟内的效果最好。

一旦超过这个时间,敌人就会有充分的防炮准备,第二轮炮击就无法造成什么大的效果。常规火炮第一轮炮击,不可能太猛烈!以苏军为例,一个炮兵师不过100多门火炮,也就是说第一次炮击最多可以射击出100颗炮弹,第二次射击至少也是6秒钟以后。对于训练有素的德军来说,第一次炮击以后,他们立即会进行躲避,第二批炮弹过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有所准备了。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mig13  火箭炮  先进  思想  设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