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动步枪扫射敌人,打完子弹以后,敌人却突然冲过来,你可以用备用武器手枪招架。第二,戒刀未必是什么精良武器。盔甲有没有用不是很明显吗?精良的盔甲具有极强的防御力,大大提高了古代士兵在战场上的生存率。”最后,青牛被主人太上老君用火系芭蕉扇所克。

唐朝为什么攻打高句丽?

唐朝为什么攻打高句丽

我认为最大的就是因为从隋朝开始高句丽就是悬在帝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于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来说,要实现长久稳定的统一,那必须就清除高句丽这颗定时炸弹。高句丽对东亚地区的霸权觊觎已久高句丽人最早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西汉末年建国时定都于今天的吉林省集安市,行政区划归属于玄菟郡,民族分类属于濊貊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自强不息的高句丽人不断发展壮大,并在北魏拓跋焘和南朝刘义隆的时代迁都平壤,成为朝鲜半岛鼎立的三国之一。

另外两国,是百济和新罗。三国当中,高句丽受中华影响最大,文明程度最高,综合国力最强,处境也最微妙。东边的南朝和北朝,南边的新罗和百济,西边的日本,北边的靺鞨、室韦、契丹和突厥,都不是什么好相处的邻居。当然,高句丽自己并不省油,他们对东亚地区的霸权也觊觎已久。因此,中国南北对峙之时,朝鲜半岛同样热闹非凡。

大体上说,是高句丽联合新罗,百济勾结日本,在半岛长时间问鼎逐鹿征伐不已。隋朝的统一以及之后大唐,使高句丽感到不安高句丽、新罗、百济和日本,都争相与中华建立各种关系,甚至同时向南北两朝示好。中国的南方和北方也都不但来者不拒,而且尽量阻止对方与他方往来。但是隋文帝灭陈,却把平衡打破了。首先感到不安的是高句丽。

作为好不容易才独立出来的发展中国家,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跟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帝国接壤,绝不会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如果对方还跟南边的新罗或百济联手,自己面临的就将是灭顶之灾。利用中华帝国动荡分裂之机干他一票的时代过去了。腹背受敌的高句丽必须找到同盟军,救亡图存。他们想到了东突厥。于是准备与东突厥联盟。结语大业三年(607)六月,隋炀帝巡幸塞北,高句丽的使者也到了那里。

启民可汗不敢隐瞒,向皇帝如实汇报。隋炀帝立即警觉起来:高句丽如果当真联盟东突厥,再裹胁契丹和靺鞨之众,势必成为帝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颗定时炸弹必须排除。高句丽,则铁定地成为中华帝国的眼中钉。公元668年,也就是新罗依靠大唐兼并百济的八年之后,高句丽也被大唐联合新罗而灭亡。这时,唐高宗已经因病休假不问政事,执掌朝政的是皇后武则天。

古代士兵穿的盔甲好像没什么用,为什么还要穿呢?

古代士兵穿的盔甲好像没什么用,为什么还要穿呢

看来提问的同志受影视剧和武侠小说的影响确实非常大。我知道以前很多历史或武侠剧这所用道具真是满满的塑料感,神勇无敌的主角手起刀落,影视剧里身穿“盔甲”的兵人甲或乙应声倒地,怎么一个爽字了得,就是这些场景可能让提问的同志感受不到盔甲的作用。但是,我国影视剧也是在与时俱进的嘛!好歹您看一下《长安十二时辰》这样的历史剧啊!里面披甲士兵的打斗场景就真实很多。

好了!我就不扯影视剧了!先说个结论:古代军士不披甲上阵,那不是去打仗的,那几乎是去找死的,尤其是涉及肉搏层面的时候,披甲之士对上无甲之人,根本就是场没有悬念的单方面杀戮。如果盔甲真的在战场上可有可无,为什么我国古代的中央政府对盔甲的严防死守要超过其他兵器呢?翻一下典籍就知道无论是私人或者组织或者达官显贵私藏盔甲就是重罪。

举几个例子吧!先来看元朝,原文如下。《元史·卷一百五》:诸私藏甲全副者,处死;不成副者,笞五十七,徒一年;零散甲片不堪穿系御敌者,笞三十七。看见吧,在元朝收藏铠甲一整副,如果被官府发现,直接送你去阎王爷那儿报道,处死!处死!处死!重要的事说三遍。再来看看继元而起的大明。对私藏盔甲者比元朝仁慈一些,虽然罪不至死,但是后果依然很严重。

马甲、傍牌、火筒、火炮、旗纛、号带之类的,全都不能持有,若持有一件“杖八十”。如果有人胆敢私自制造,那就是“杖一百”,赠送“流放三千里”套餐。至于清朝代明而起后,对盔甲的禁令直接沿袭了明朝的条文,对《大明律》一字不差的进行了拷贝,所以从法律条文上来说对民间收藏铠甲的惩罚力度,明清两代是一样的。下图为康熙朝《大清会典》所载私藏盔甲之禁令。

 1/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律化娜  记忆  战场  崩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