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12月,豫亲王多铎率领清军在潼关和李自成的大顺军进行了一场决定历史走向的大战役——潼关之战。潼关之战是大顺军与清军为争夺关中而进行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潼关恶战落下帷幕。潼关之战爆发时,张献忠已经率军进入川北,即便他有心支援,恐怕也是鞭长莫及了。

安史之乱中,唐朝在潼关之战中为何会失守?

安史之乱中,唐朝在潼关之战中为何会失守

1.首先是唐玄宗在杨玉环的温柔乡中缱绻时间过长,生疏了军事,又听信了杨国忠的话,进行瞎指挥。“安史之乱”前安禄山蓄谋已久,作为三镇节度使,实力雄厚,起兵进展非常顺利,尽管杨国忠等等预言“胡儿必反”,但唐朝中央对此事变没有足够的重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对唐玄宗来说,安禄山起兵非常突然,此时,唐中央又没有精锐部队,所以被安禄山长驱直入占领了中原。

而叛军临近潼关时,郭子仪、李光弼率朔方大军杀入了叛军的老巢河北,使叛军有了后顾之忧,最低首尾不能兼顾,形势对大唐战局十分有利。玄宗懂得此时是致胜良机,就听了杨国忠的话,不管其它条件,逼迫手握20万大军的哥舒翰立即出战;早期的玄宗发动过“唐隆政变”,为自己争来了太子位置,开创过“开元盛世”足以彪炳史册,他忍不下这口气,不听郭子仪、李光弼、哥舒翰的话,偏信奸佞之言,要争面子,所以哥舒翰的悲剧在所难免。

2.哥舒翰的军队是临时拚凑起来的,滥竽充数的多,整个部队无战力。其实,哥部军尽管数量可观,但士兵来源复杂,河西、陇右、高仙芝余部、封常清余部杂揉在一起,根本没经训练与整合,纯属乌合之众,自然良莠不齐战力弱。又哥舒翰作为主将,身体与心态垂垂老矣,据说率军出征之日还莫名其妙地痛苦流涕,竟然毫无斗志,所以在灵宝受到叛军重创,终于使潼关也失守不奇怪了。

我国古代战争史“十大名关”第一山海关,第二关潼关是怎样的情况?

我国古代战争史“十大名关”第一山海关,第二关潼关是怎样的情况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古代战争史上,关隘的作用是很明显的。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一个关隘,真的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吗?难道不能绕过去吗?确实是这样,没有绕不过去的关隘,就算是连点成线的万里长城,或者马奇诺防线,都有可能被绕过,更不说一个点的关隘了。那为什么还要派重兵守着关隘呢?我们来看看山海关。这个号称天下第一关的要地。

名曰山海关,这个关果然是连接着山海,这地方是靠海的一条走廊,号称辽西走廊,是东北与内地连接的重要通道。山海关就屹立在这个通道上,北边连着燕山,南边直达渤海。如果想绕过去,也不难啊,或者下海浮渡,或者绕道北边,总可以通过这道关。明末时候的皇太极,肯定也是这样想的。但是海路运兵,代价很大,需要造船,满洲人还不习水战,上船一晃,吐得七荤八素,还打什么账。

所以皇太极想骚扰大明,基本就是走北边绕道的办法。上图所示,红色的先就是山海关扼守的辽西走廊,除此之外,还可以走上面蓝色和黄色的路线,不仅不好走,还绕的远。但是这也不是办法,我们都知道,兵贵神速,北边连绵大山,不好走,特别是对于满洲的骑兵,简直是太憋屈。行走缓慢,就有一个威胁,让对手知道了行踪,那就可以伺机打伏击,或者偷袭。

更重要的是,虽然能溜过去,但是还是把大军留在身后,这是个巨大的隐患,万一守关之兵调转枪口杀过来,可是要腹背受敌的。皇太极就吃过这样的亏,天聪三年,皇太极决定绕过山海关,从北面绕道入关劫掠。当是这个决定一提出来,就遭到两大贝勒代善和莽古尔泰的反对,理由是:“劳师远袭”、“粮匮马疲”、“众寡不敌”、“恐无归路”,这些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皇太极不听劝阻,坚持北道入关。绕路攻破长城的几个关口,然后直奔京师,可把紫禁城里的崇祯皇帝吓得不轻,但是清军擅野战,不善攻城,再加上各地勤王军很快调集至京,皇太极军事上并没有占什么便宜,在出关退走之时,还遭到伏击,差点小命都丢了。这也是皇太极军事生涯上危险的一幕。皇太极像最后大清入关,还是靠吴三桂投降清军,多尔衮才可以带着大清骑兵,浩荡入关,最终夺取大明的天下。

潼关是一处战略要地,历史上与潼关有关的战争都有哪些?对历史有何影响

潼关是一处战略要地,历史上与潼关有关的战争都有哪些对历史有何影响

提到潼关,熟悉中国历史的大都不陌生,这个地名在历代战争中都曾高频率出现过。围绕着他打响的战争,也是数不胜数。潼关初设于建安元年,曹操将首都迁到许昌以后,便设置了潼关,并废弃了存在几百年的函谷关。从此以后,潼关就取代了函谷关,成为关内外的最重要的雄关。十六年后,曹操和马超、韩遂的关西联军会战于此并将其击败,从而奠定了他统一西凉的基础。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潼关  之战  过关  南北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