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当汉武帝继位时,改元已经成为潮廷一种日常操作。加上继位,他一共改元11次,前7次六年一改,从太初开始四年一改。这几乎成了制度,在他之后的西汉各帝也大都是六年或四年一改。如此频繁地改元,自然很容易在记录上发生混乱,刘彻自然要对此采取措施----让年号和改元相结合,每次改元都冠上一个美好的名字,看上去就是一个良好的解决之道。

因此,改元与年号的历史性结合,在“尤敬鬼神之祀”的汉武帝手中完成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之事了。年号的产生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君即位时为了区别上一任君主,新君重新计算在位年数之制。至西汉武帝即位,在年数之前加上有纪念意义的名号,是为中国古代年号之始。据清朝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考证,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首创的,年号为“元”(前140年—前135年)。

《汉书》上记载说,那年十月,汉武帝出去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记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称那年(前122年)为元狩元年。可是,过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阳地方获得一只三个脚的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改年号为“元鼎”,称那年为元鼎元年。汉武帝很有前瞻能力,他刚登基就设年号纪元,他的第一个年号,也就是中国第一个年号叫建元,有「创建新纪元」的意思,接着他每六年改一次年号: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新的历法制订好了,他改年号为太初,并命名为《太初历》,太初之后,每四年改一次年号。

汉武帝在位54年,设年号11个。年号的废除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洪宪”的年号,而爱新觉罗·溥仪在担任满洲国执政和皇帝时分别使用过大同和康德的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认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西方公元纪年。

而也有少数人提出为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世界纪年文化多样性,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恢复年号的建议。年号,作为五千年的中华帝国时代中国皇帝的专有产物,伴随着现今文明社会,早已成为历史,但年号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是中国历史中的精神文化遗产。年号的使用规则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以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一个皇帝的年号也可以有多个。例如汉武帝有11个年号,武则天在位21年有18个年号。也有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例如五代时期后梁的“乾化”年号、后晋的“天福”年号、后周的“显德”年号。明朝以后采用一世一元制,扣除复辟政变者(如明英宗),大致上都是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嘉靖皇帝、崇祯皇帝、康熙皇帝等。

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也有政权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权的年号。例如后晋的天福年号用至九年,改为开运元年。3年后,后汉刘知远称帝,不自建年号,也不沿用开运年号,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还有许多年号在不同时期重复使用。

例如建元就有5个时期在使用。还有因为避讳或者其他原因,一个年号有不同写法,例如唐殇帝的唐隆年号,又写作唐元、唐安、唐兴。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藩属国,通常会延用天朝年号,如朝鲜、琉球为中国藩属时,亦用中国帝王年号,是一种对天朝效忠的表现。以古代朝鲜为例,明朝亡之后,除与清朝文书往来,内部官方文书俱用明朝年号,改用中国干支或国王在位纪元,至于民间仍有坚持采用崇祯年号者,甚有直到崇祯三百余年者,与郑氏一直采用明朝永历年号,极为相似。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分裂的时期。五代十国时,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也因此,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以及人民起义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

年号的字数一般为两字。有少数三字、四字乃至六字者。比如王莽的“始建国”,武则天的“万岁通天”,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中国历史上的年号,据统计数目在数百以上。梁启超的统计是316个;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历史纪年表》的统计是500多个。而中国古代帝王以谥号称谓的,是起自西周文王武王至隋代恭帝(约前十一世纪至公元618年);以庙号称谓的,是起自唐高祖、太宗至元顺帝(626年至1368年);以年号称谓的只有明清二代君王,因尊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一般不以尊号作为皇帝的称谓。

最后,而就汉武帝刘彻来说,则使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延和(一作征和)、后元等11个年号,由此,武则天、唐高宗、汉武帝成为古代使用年号最多的三位皇帝。不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帝一般只使用一个年号,比如康熙这个年号使用了61年,为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其次是乾隆60年,万历48年,嘉靖45年等。

作为东汉末年第一个称帝的袁术,当时手下有哪些文臣武将呢?

历史上的袁术,是汝南袁家嫡子,其家族地位高于其兄袁绍,兄弟二人都有盛名。曾经,袁绍、袁术的势力都极为庞大,孙坚曾依附于袁术,而曹操曾依附袁绍,董卓之后的天下之争,一度成为二袁之争。星火辰就为朋友们盘点一下袁术手下已知的文臣武将。一、做为袁术亲族的诸袁1、袁燿:袁术之子,袁术称帝后所立太子,袁术死后投奔刘勋。

孙策拿下刘勋后又投入东吴,和孙权结亲家,嫁女给孙权之子。2、袁胤:袁术的从弟,曾担任丹杨太守,后被孙策所驱逐。袁术死后,袁胤和袁术之子袁曜等人放弃寿春,投奔庐江太守刘勋。3、袁嗣:袁术所任命的陈相,后被曹操降伏。二、袁术的将领1、张勋:袁术称帝任命的两位大将军之一。曾和桥蕤一起攻打吕布,结果大败。后又被征讨袁术的曹操在下邳击败。

袁术死后,张勋和杨弘等人收集袁术身前的财宝,想要投奔孙策,结果被庐江太守刘勋俘获。2、桥蕤:和张勋一样,两位大将军之一。兴平二年,桥蕤、李丰等四将拒守于蕲阳对抗曹操,结果失败被杀。3、李丰、梁纲、乐就:和桥蕤一起,被曹操斩首的其他三将。4、刘详:袁术较早期大将,袁术在与曹操争夺兖州时,刘详曾统军进入陈留,被袁绍、曹操合击而大败。

此战,袁术被曹操千里追击,一直逃到了九江,几乎被吓破胆。5、陈纪:九江太守,是袁术镇守关键区域的大将。曾经,袁术向孙策许诺任命他为九江太守,孙策为攻九江立下大功,袁术却用了陈纪。6、刘勋:庐江太守,为攻下庐江,袁术故技重施,许诺任命孙策为庐江太守,结果再次让孙策失望了。此事是促使孙策决定单干的一大原因。

袁术死后,刘勋得到其残余力量,势力强大。孙策趁刘勋出兵之机,一举偷袭空虚的庐江城,赶走了刘勋。7、纪灵:三国演义里袁术手下的第一大将,其实在历史上其地位多半不比张勋、桥蕤、陈纪、刘勋等人,曾经奉命进攻刘备,见到了吕布辕门射戟的神迹,被迫退军。8、雷薄、陈兰:是袁术的部曲将领,袁术后期陷入绝境时想投奔他们,却被二人拒绝。

9、杨奉、韩暹:都是并州、河东一带的白波军出身,杨奉曾为李傕部将,他二人有奉汉献帝东归的大功,但被曹操击败,投奔袁术。后来,杨奉应该是死于刘备之手。三、袁术的文臣1、杨弘:担任袁术的长史。袁术死后想要投奔孙策,载着袁术的财宝,结果被刘勋截获。2、阎象:担任袁术的主簿。极力劝说袁术不要称帝,袁术不听。3、韩胤。

袁术使者,被吕布捉送许昌,被曹操斩首。4、舒邵:沛相,劝袁术救济灾民,反倒惹得袁术大怒。四、一些本属袁术,最终各走各路的人1、孙坚、孙策父子及孙家诸将:孙坚曾从属于袁术,被袁术推荐担任豫州刺史,协助袁术和袁绍曹操的同盟争中原。孙坚死于奉袁术之命进攻刘表的战争。孙坚死后,孙家诸将其实成为袁术的直接部属,直到孙策开始单干。

造反成功后,朱棣对《明太祖实录》以及《天潢玉牒》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改,第一次是将自己与同母弟周王朱橚都改为马皇后所生,说只有他们两人是嫡皇子,而将他大哥朱标、二哥朱樉、三哥朱㭎都改为庶出。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道姑  婴儿  第一个  皇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