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失败。其次,荆轲要想实现”效法曹沫“的目的,需要等真正的帮手,但是太子丹不给时间。历史上刺客的命运一般就是三种:第一种是曹沫式的,完成使命,全身而退;第一种是专诸式的,完成或者完不成使命,自己的命都扔在现场了。专诸、聂政都是这类型的。第三种是主动放弃刺杀,自杀或扬长而去的。像刺杀赵盾的刺客就自杀了,刘平派去刺杀刘备的刺客就放弃刺杀计划扬长而去了。

荆轲是一个义士,不想做第三种刺客的。他很惜命,也不想现场与秦王同归于尽。他想做曹沫,既完成使命,又能全身而退。荆轲能想到的方法也就是劫持秦王,逼秦王签订和约。要完成这个使命,靠荆轲一人完不成任务,荆轲必须等自己约定的一个朋友到来,二人一起去才能完成任务。但是太子丹心急,等不了,给荆轲选了一个据说13岁就能杀人的秦舞阳做荆轲的帮手,并且对荆轲说,要不然让秦舞阳先行?荆轲很生气,说去行刺不能全身而退,那是楞头青才干的事,我本来等一个朋友,就是要全身而退,你这么急着催我,我就不等了。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荆轲为什么要等帮手呢?因为假如荆轲一个人去,即使劫持了秦王,逼秦王签下和约,那么荆轲也走不出秦王宫,只要他对秦王一松手,秦王就会下令把他杀了,然后收回和约,荆轲这样就白死,既没送出和约,也没有完成刺秦任务。

但如果有一个强有力的帮手,两个人一起制服秦王,秦王签下和约后,荆轲继续制服秦王,另一个人就可以拿着和约先行离开咸阳回燕国,荆轲计算时间,只要和约送出去了,他就可以放开秦王,因为和约送出去,将来会公布天下的,那么秦王就不能随意杀荆轲,荆轲就能活命甚至全身而退。但是太子丹不给时间,荆轲只能悲壮地踏上行程,副手秦舞阳一进入秦宫就掉链子,使得荆轲独力刺秦,最终失败。

如果秦舞阳不掉链子,两人合力,很有可能制住秦王,那荆轲的计划就成功了!太子丹的催促,既要了荆轲和秦舞阳的命,也要了自己的命。其三,荆轲刺秦的过程很悲壮,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因而容易流传。荆轲刺秦王,过程很悲惨!先是太子丹为荆轲送行,在易水河边,全都白衣孝服,已寓意荆轲一去不复返。高渐离又击筑,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曲《易水歌》,更让荆轲刺秦充满了悲凉的气氛。

荆轲刺秦的过程司马迁在《史记》中有精彩的描述,荆轲临死前,说出了他刺秦失败的原因:《史记,刺客列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由于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荆轲刺秦本来会有一个不错的结果,因为一系列失误,最终功败垂成,让人扼腕,加上《易水歌》的悲壮渲染和广泛流传,荆轲刺秦王作为一个悲剧故事也为大家所熟知。

无比传奇的“凯撒大帝”,死前被捅了23刀,为何结局如此窝囊?

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凯撒如往常一样来到了元老院参加会议,这一天没有什么特别的,但谁也不会想到就在这一天,发生了一件改变历史走向的事情——凯撒在元老院遇刺身亡。元老院一共有几百名议员,真正参与刺杀凯撒的后来经证实有14人,他们在会议召开之前在会场上刺杀了凯撒,显然他们并不想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展行刺活动,因为那样太过于显眼,会给行刺造成阻碍。

凯撒身中23刀,其中有一刀是致命的。临死之前,凯撒不愿将自己的惨状展示于人,便用披风裹住全身,最后倒在了庞培立像的脚下。刺杀凯撒的主要成员有:马库斯·布鲁图、卡西乌斯、托雷波尼乌斯、金布罗、德奇姆斯·布鲁图、加尔巴、巴基尔斯等七人。其中马库斯·布鲁图和卡西乌斯属于强硬的元老院派人物,其余五人原先都是凯撒派人物,他们中不少人曾经在凯撒麾下担任过军团长职务,具体刺杀凯撒的原因不详,后来的研究者推测很有可能是他们认为自己被凯撒骗了。

他们认为自己为凯撒战斗是为了恢复罗马的秩序(共和国体制),而不是为了凯撒称帝(独裁体制),这五人后世研究者将他们纳入了“担忧的凯撒派”。总而言之,无论是强硬的元老院派还是“担忧的凯撒派”,他们刺杀凯撒的目的都是为了推翻凯撒的独裁统治,重新恢复罗马的共和国秩序。在凯撒遇刺之前,他已经通过罗马内战掌握了罗马的大权,成为了整个罗马的终生独裁官,或许凯撒在执掌罗马大权之前并没有称帝的野心,但是在他逐步获得权力的过程中,他也慢慢有了称帝的想法。

 5/7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传奇  刺沙  盛夏  评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