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世纪以前,在伊朗西南部通用的是古波斯语(楔形文字),在伊朗西部克尔曼沙阿附近山上雕刻的关于皇帝大流士(公元前521~公元前485在位)业绩的文字就是古波斯语;在伊朗东北部通行的是阿维斯陀语,在拜火教经书《阿维斯陀》中,已经有了萌芽状态的诗歌。波斯安息王朝建立以后(公元250以后),在伊朗通行的是中古波斯语,即巴列维语(北巴列维语)。

萨珊王朝时期(224~651)通行的是萨珊巴列维语(南巴列维语)。萨珊巴列维语有丰富的文献资料保留下来。其中有许多宗教、地理、历史和文学著作。中世纪波斯语文学鼎盛时期许多作品的雏型可以追溯到早期巴列维语文学。比如已经失传的巴列维语《列王纪》,就是10世纪菲尔多西创作史诗《王书》的基本素材。《一千零一夜》也是渊源于巴列维语故事集《一千个故事》。

波斯人是西亚伊朗的主体民族,亦称伊朗人。人口2041万(1985),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1%。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东部诸省。另有60多万人散居在阿富汗斯坦和伊拉克等国境内。属欧罗巴人种南支地中海类型。使用波斯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信仰伊斯兰教,多属什叶派,极少数人信仰拜火教(祅教)伊朗主体民族,亦称伊朗人,人口2041万(1985),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1%,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东部诸省。

另有60多万人散居在阿富汗斯坦和伊拉克等国境内。属欧罗巴人种南支地中海类型,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标准波斯语起源于巴列维地区。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常称之为法尔西语,有时也称为中古波斯语。波斯人有记载的历史和文化始于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2000年时,古波斯人游牧部落自中亚进入今伊朗地区,排挤了当地土著居民而定居下来。

古伊朗人包括许多民族,有梅德人、波斯人、帕提亚人、萨西亚人和西徐亚人等。公元前6~5世纪时,梅德人建立了厄克巴坦城邦,公元前8世纪,波斯人占领了今法尔斯地区后从这个地名获得了本族的名称,并建立了强大的波斯帝国。现代波斯人都是定居民,其中一半为农民,他们多从事灌溉农业,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和豆类;经济作物为烟草、甜菜、芝麻等。

现已有部分农民转向石油和建筑业。工艺手工业历史悠久,地毯、陶瓷、建筑等闻名于世。波斯人在归信伊斯兰教前,多信仰拜火教。642年阿拉伯帝国灭波斯萨珊王朝后,波斯人逐渐改信伊斯兰教。 11世纪,伊斯兰教在波斯人中占据了统治地位,16世纪初前逊尼派居优势地位,1502年波斯人建立萨法维帝国,立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教派为国教,并采取一切行政措施推行什叶派,排斥逊尼派。

现代波斯人中98%信仰什叶派。伊朗宪法规定,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为国教,并规定立法会议颁布的一切法律必须符合伊斯兰教教义。伊斯兰法还规定有关穆斯林的婚丧礼俗、财产继承、子女抚养、宗教课程、教派争端等事宜都一律由教法裁决。政府不承认国内存在穆斯林少数派,但却承认有非穆斯林民族。什叶派宗教教职人员分有公职和无公职两类,一般著名毛拉都具有半官方地位。

伊朗穆斯林的初级教育,一般在大清真寺内进行,主要学习《古兰经》和波斯文经训常识,经学院属中等宗教学校,此外还有高级宗教学院,由著名毛拉任教,系统讲授伊斯兰教义学、哲学和法学。大毛拉和阿亚图拉均出自库姆神学院。波斯人信教虔诚,极重视一年一度的朝觐、斋戒和哀悼日(阿舒拉日)的宗教仪式,妇女外出必须饰面纱,日常生活亦受教法的严格制约。

从各被征服民族征调劳动者和建筑材料,用以兴建宫室,装点都城。波斯的建筑融合埃及、巴比伦、希腊各民族的艺术成就,构成自己独特的雄伟壮丽的风格。大流士一世的新都波斯波利斯的宫殿建筑在巨石垒成的高台上,有大王听政的殿堂和百柱大厅,柱高7.62米,以圣牛、角狮和人面形为柱头(见彩图波斯波利斯王宫谒见大厅)。

高台阶陛侧面的壁上浮雕万人不死军、廷臣和各被征服民族进奉贡物的行列。苏萨的宫殿遗址有彩色釉砖的墙壁,上面描绘大王的侍卫和各种野兽。这一切都旨在表现帝国的伟大和大王的尊严。金属细工在波斯也是一种高度发展的工艺,艺术家们以槌压的方法制成各种异兽形金片装饰宫殿的门和用具。由于波斯人不断举行起义和上层统治集团日益扩大其政治势力,9世纪末,波斯人实际上已经摆脱了阿拉伯人的统治,建立了许多地方政权。

东北部霍拉桑地区的萨曼王朝(875~999)的统治者较其他地方政权的君主更注意保护文人和提倡文学创作。波斯文学史上第一个著名诗人鲁达基(850~941)就曾任萨曼王朝的宫廷诗人。鲁达基生于撒马尔罕,与他同时代的波斯诗人约有数十人。当时有两个诗歌中心:一个是中亚的撒马尔罕和布哈拉;一个是巴尔赫和木鹿。鲁达基精于音律,熟悉民间创作,他的诗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

波斯诗歌形式如颂诗、抒情诗、叙事诗和四行诗等通过鲁达基及其同时代诗人的创作逐渐定型。因此,后世称鲁达基为“波斯诗歌之父” 波斯人是众多古代文明中发展程度较高的民族,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帝国时代2所跨越的年代中,波斯文明只是到了公元三世纪才开始兴盛起来的,这并非是曲解了波斯的历史,事实上帝国时代中的波斯还包括了波斯帝国(公元三世纪开始)的前身。

从三世纪开始,这一文明才以波斯帝国的名号出现于历史舞台,直至公元十七世纪。在此之前的几个世纪,这片土地曾经被许多发源于地中海区域的势力所统治,但最终还是成为了一个独立王国,恢复了属于本民族的自由与荣耀,并发展成为一个横跨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的帝国。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斯坦都曾经属于当年古波斯帝国的版图。

后来,当罗马帝国分裂之后,波斯人将他们令人生畏的军事力量又投入到一系列新的战争中。他们的新敌人就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拜占庭王朝(Byzantine )。波斯人开始从拜占庭的边境地区-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土耳其,发动了持续不断的猛攻。波斯人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终于在公元619年来临了。波斯帝国完全征服了整个埃及地区和高加索山脉。

公元626年,波斯人在对拜占庭首都的围攻战中,以惨败而告终。拜占庭人趁机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开始入侵波斯帝国的领土。多年来的无休争战,事实上已经为这两个原本实力强大的文明敲响了丧钟。 公元前6~前4世纪,波斯帝国国势强盛。波斯建筑继承了两河流域的传统,汲取了希腊、埃及等地区的建筑成就,又有所发展。

新都波斯波利斯建于公元前518~前460年。宫殿建在依山筑起的平台上,台高约15米,长460米,宽275米。北部为两座仪典大殿,东南是财库,西南为王宫和后宫,周围有花园和凉亭。布局规整,但整体无轴线关系。  宫殿主要用伊朗高原的硬质彩色石灰石建造。正面入口前有大平台和大台阶。台阶两侧墙面刻有浮雕群像,象征八方来朝的行列,适应大台阶的外形,逐级向上,与建筑形式协调统一。

(见彩图波斯帝国波斯波利斯宫殿台阶浮雕带,公元前6~前5世纪)  两座仪典大殿平面都为正方形,石柱木梁枋结构。前面一座为薛西斯一世接待殿,76.2米见方。殿内有石柱36根,柱高19.4米,柱径与柱高之比为1□12,柱中心纵横间距均为8.74米。大殿四角有塔楼。塔楼之间是两进柱廊,高约为大殿之半。大殿开高侧窗。

西面柱廊为检阅台,可以俯瞰朝贡的外国使节支搭的帐篷。另一大殿为大流士百柱殿,68.6米见方,有石柱100根,柱高11.3米。两座大殿结构轻盈、空间宽畅,在古代建筑中是罕见的。宫殿外墙面贴黑白两色大理石或琉璃面砖,上作彩色浮雕。木枋和檐部贴金箔。大厅内墙满饰壁画。石柱上的雕刻精致。覆钟形柱础刻花瓣纹,覆钟之上为半圆线脚。

柱身有40~48条凹槽。柱头由覆钟、仰钵、几对竖立的涡卷和一对相背而跪的雄牛像组成。 自从公元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而关于波斯人的第一个书面记录是来自亚述人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叙述,他们称为“帕尔苏阿舒”(Parsuash)及“帕尔苏阿”(Parsua)。这些近似的词语源自古伊朗语“Parsava”,大概是指“边界”、“边陲”的意思,用在地理上指称波斯人(他们在种族上自称为雅利安人,以示尊贵)。

帕尔苏阿及帕尔苏阿舒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后者位于伊朗西南部,在古波斯语当中称为“伯尔萨”(P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王国  古代  失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