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期间,持续发动战争,尤其是对匈作战,差不多四十年兵戈未息。对了应对战争机器的运转,汉帝国不停地“吸血”填补军费无底洞。到汉武帝去世前,原来非常富裕的帝国,变成了国库空虚、民生凋敝的惨状。若不是他及时醒悟,停止了战争,汉帝国走向亡秦之路就是眼前的事!那么,四十年的战争,汉武帝的战争经费哪里来的呢?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文景之治的家底;盐铁专卖政策;算缗告缗政策;货币改革;卖官鬻爵。

文景之治积攒的家底文景之治,是中国帝制时期第一个鼎盛期。根据《汉书》描述,文景之治四十年,汉帝国人口增长了四五倍,粮价跌倒十几文钱一石,太仓粮库立存放的粮食,层层积压,根本吃不完,每年大量腐烂,光是京师的库藏铜钱,多达数千万钱,根本花不完,以至于穿钱的绳子都烂了。由于库藏的充足,汉帝国几次下调农业税,由最初的十分之一,降到三十二分之一。

工商业的发展迅猛,税赋甚至都超过了农业税租。这些家底,为汉武帝战争初期提供了充足的供应。汉武帝对外战争前十几年,基本上都是靠这些家底支撑,直到元鼎年间开始出现财政紧张的状况。盐、铁、酒等国家专卖政策盐铁专卖政策的实施,是汉武帝一朝最重要的输血管道,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到汉昭帝时期,才开始逐步取消。盐铁专卖仅仅是一个统称,它包括的项目,除了盐和铁外,还包括酒、茶等,基本上涵盖两大类,一类是自然资源开发类商品,如盐矿、铁矿,一类是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的商品,如酒、茶、盐等等。

矿产类属于自然资源,无本万利的买卖,国计民生类经济容量巨大,获利基数大。这些项目由国家垄断经营,等于变相从民间资本手上夺利,因而这项政策长期以来一直收到抨击。但它确实为汉武帝的战争机器,提供了充足的动力。算缗告缗政策算缗也是一种从商人手中夺利的手段,是针对商人的“附加税”,自元光六年开始执行。主要的内容有:交通工具税,每辆车征税120钱,商人的车240钱,五丈以上的船征税120钱。

又征对商人和高利贷从业者,营业额每二缗(2000钱)征一算(120钱);对手工业者,每四缗(4000钱)征一算(120钱)。如此高的税赋,导致众多商户逃税,想方设法瞒报。为了对付这种情况,汉武帝又推行了告缗,鼓励举报瞒报的商户,举报者可得到被告人的一半资产。算缗告缗的实施,对富户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全国富户,要不被朝廷掠夺,要不就是被告发破产。

这项政策的实施,虽然有效充实了国库,但对汉帝国经济的繁荣打击非常大。基于这个政策的破坏力,连汉武帝也看不下去了,元丰年间停止了。六次货币改革汉帝国自汉文帝起,允许民间资本铸钱,采取市场机制,自然优胜劣汰,所以,汉文帝时期的钱币质量和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状况。铸币的利润是比较丰厚,比如吴楚七国之乱的罪魁祸首吴王刘濞,他就是依仗铸钱,使他富甲一方,连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都远远比不上他。

汉武帝自然不会放过这块肥肉。汉武帝重用桑弘羊,收回铸币权,由中央统一改铸五铢钱。卖官鬻爵及赎罪政策汉武帝后期,为了弥补军费的巨额开支,各种层出不穷的手段都用上了。国库耗光了,富商也被搜刮的差不多了,能生钱的项目也都变国营的了,老百姓身上也实在榨不出油水了。汉武帝又实行了纳粟拜爵补官,和赎罪制。所谓赎罪,就是花钱顶罪,官民皆可。

包括名将李广在内,几次花钱赎买战败的死罪,司马迁就是因为没钱赎罪,只好接受了宫刑。汉武帝特地创造了一种“武功爵”,分为十一等,每等明码标价十七万钱,只要有钱随便买。有了爵位可以免除徭役,可以优先获得做官的资格,即使将来不小心犯罪,也可以拿爵位抵罪。就这一项政策,为汉帝国创收三十万斤黄金!即便汉武帝花样百出的敛财手段,但相对于战争的无底洞,国民经济被各种杀鸡取卵式的掠夺,搞得频临崩溃。

汉武帝多次征战,国家财政告急,他是如何创造国企来赚钱的?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汉朝取得了漠北之战的胜利。在漠北之战中,卫青的西路军俘斩19000多人,光是斩杀或者俘虏敌人,汉军士兵就获得了20万斤黄金的赏赐。在汉代一斤黄金大约能兑换一万钱,光是这次赏踢中央政府就花掉了50亿钱。再加上从公元前138年开始。每隔几年就要发生一次大规模的自然灾害,而且动不动就有十几个郡国需要救济,所以财政支出的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到了把国库都掏空也不够给士兵发工资的地步。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汉朝  2.4  刷钱  之战  罗马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