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这些反粒子刚一出现,就立即与正粒子湮灭了,而我们毫不察觉。正是反物质具有很难在自然界存在的特性,捕捉保存反物质的条件就非常高且苛刻。科学家们在大型对撞机里要制造出极高度真空和接近绝对零度的温度,还要用磁阱控制,不让反物质碰到任何地方,才能够勉强控制住反物质很短时间。经过几十年努力,科学家们花费了无法计算的能量,全世界制造出来的反物质还不够烧开一杯开水。

因此要实现用反物质作为能量或动力,造福人类社会,目前还只能是一个梦想。那么能量转化为物质有怎么证据呢?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有质疑,认为,如果质能转换是是一个科学理论,质量和能量是等价的,就能够相互转化。为什么只见物质转化为能量,而不见能量转化为物质呢?其实,说这话的只能说是孤陋寡闻,自己没看到,并不能说明没有。

能量转化为物质当然更难,要知道2500万度电一点都不漏掉,全部转化为物质,才能够转化出1g(克)质量。2500万度电是多少?如果一家人一年用电1000度的话,可以供应25000户人家一年的用电。这是一个小城镇一年居民用电总和,而这些用电总和集中起来全部转化,才能够产生1g物质。而且这种集中条件还非常苛刻,要求这些电瞬间释放,这种威力相当于1.65颗广岛原子弹爆炸释放的威力,而这些能量只能转化出1g物质。

其实科学家们早就在大型强子对撞机里面做了这种实验,用巨大的能量推动两束铅离子束相向而行,当极端接近光速时让它们相撞,在撞击的瞬间爆发出10万亿度高温,再现了宇宙大爆炸百万分之一秒时的情景。这时的宇宙已经从能量中开始产生物质,这种物质叫“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是产生原子核的前奏。科学家们还通过实验,在大象强子对撞机中,让一个获得了足够高能量的电子和足够高能量光子相撞,制造出了一个新的电子和一个新的光子,同时还产生了一对正反物质粒子,如正反质子或电子对。

以上实验,是人类在地球上用能量制造出物质的典型证据。我们宇宙中所有物质,都是从能量中转化而来。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解开了宇宙诞生物质来源之谜,也给大爆炸宇宙模型更有利的支持。现在这个模型已经成为了科学界主流共识:宇宙起源于138亿年前某一刻,一个无限小无限密度无限曲率无限热量的奇点爆发了,这是一种纯能量的爆发。

随之而来,能量转化为物质的过程开始了。在宇宙大爆炸开始时,能量以高能光子的形式出现,这些光子相互碰撞就产生了夸克、胶子、电子等基本粒子和反粒子,那时的宇宙就像一锅超高温的粒子浆糊汤。宇宙大爆炸开始后万亿分之一秒时,温度下降到了约1000万亿度,开始形成质子和中子。这时的宇宙已经形成了组装原子的各种基本粒子:质子、中子和电子,以及原子核的粘合剂胶子。

随后,这些粒子组装成为氢、氦、锂等轻原子核。但这时,宇宙的温度极高密度极大,连光(电磁波)也无法脱耦,因此那时候的宇宙是不透明的,中性原子也无法形成。一直到大爆炸开始38万年以后,宇宙已经冷到了3000K的温度,这时候,原子核和电子才有条件结合成中性原子,以元素组成的物质出现了。整个宇宙主要是氢和氦组成,还有极少量的锂,其他元素都还没有产生。

由于引力作用,氢氦组成的原始粒子渐渐聚集成团,形成原始星云。这些星云碰撞收缩,渐渐形成了恒星和星系。以后通过恒星演化和超新星大爆发,在高温高压的核聚变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氢氦锂以上更重的元素。如今我们已知宇宙中存在的118种元素,都是通过恒星演化和大爆炸得来的。现在我们宇宙千姿百态的物质,地球上亿万生态物种,都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

因此我们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从能量中转化过来的。没有宇宙能量的爆发,就没有今天的所有物质。大爆炸前的能量奇点哪里来?谈到此类话题,总有人问,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奇点是从哪里来的呢?那么小小奇点怎么爆发出这么巨大的能量呢?这是另一个话题,说来话长,而且科学界至今也并没弄清楚,我也不能随意下个定论。但我们可以根据目前理论做些探讨。

一般认为,奇点处是我们世界时空的汇集点、消失处,不受人类认知的科学约束,或者说人类所有科学理论在那里都失效。因此宇宙奇点是是研究的禁区。但量子力学对大爆炸开始前有一个猜想,这就是真空零点能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时空还没有出现之前,也就是在虚无的真空中,蕴藏着巨大的真空零点能,这是宇宙的本底能量。这些能量会以量子泡沫的状态随机扰动,以虚粒子对(正反虚粒子)形式不断涌现又瞬间湮灭。

如果这个世界是完美对称的,宇宙就永远不会出现。但杨振宁和李政道创立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打破了这种完美和平衡。在这之前,科学界一直认为宇称是守恒的,这就像一个死胡同,无法解释宇宙大爆炸这一时刻。现在这个死胡同被打开了一条通道,宇宙大爆炸的出现就合理了。量子随机扰动的虚粒子对,有那么一个打单了,没有湮灭,就是我们宇宙的奇点,这个奇点不断膨胀,就成为了今天的宇宙。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书有  技能  打败  恐惧  能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