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更是毫不掩饰的在自己的诗中肆意“调戏”周瑜:“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揶揄、调侃、讥讽之意,溢于言表。历史在文学中逐渐偏离事实,兴于唐,盛于明。明代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出于文学艺术创作需要,将周瑜描绘成与诸葛亮互争短长、勾心斗角之人 。他阴招阳谋迭出,却屡屡被诸葛亮化解,于斗智斗勇中,始终稍逊一筹,最终被诸葛活活气死。

小说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周瑜屡屡处于下风,被气得箭疮复裂,惨叫一声坠于马下,临死前仰天长叹道:“既生瑜,何生亮”! “瑜亮之争”本为小说家罗贯中虚构,这亦无可厚非,文学艺术本就允许适当的加工与夸张 。但《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与恒久生命力,让周瑜的完美形象大打折扣,乃至在民间口碑中被彻底颠覆。

一个似是而非、自相矛盾的小说人物被当作真实的历史去解读,去诠释 。于是,这位被南宋诗人范成大誉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的奇才,成了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代名词。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即便如此,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光辉事迹与天纵逸才却不能一概视而不见,更不敢一律抹杀。一方面,他十分肯定周瑜结交、追随孙策,戎马倥偬,忠心耿耿,为讨平江东、助孙建立王霸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另一方面他襟怀坦荡,心底无私,积极为吴国选贤任能,接连推荐鲁肃,收降甘宁,感化程普,为东吴大业积蓄英才;之后,他与长史张昭共同辅佐孙权,并联合西蜀军队抵抗曹魏南侵;最后于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于赤壁之战中祭出奇招,火攻曹军,东吴军以少胜多,杀得曹操大败亏输,肝胆俱裂,曹魏数十万水陆联军灰飞烟灭 。

潇洒周郎略施妙计,以少胜多,只一战便奠定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并建立了彪炳青史的不朽功业。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此完美之人,“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一副料敌如神、成竹在胸,指挥若定的潇洒样子,在同时期似乎只有登高望远的诸葛亮可比 。但在罗贯中笔下,当他遇见被视作正统的皇叔刘备以及蜀汉核心人物的诸葛亮时,就只能退避三舍、沦为陪衬了。

于是,周瑜在后世眼中成了现在这副不堪模样,他屡遭诸葛亮戏弄,总是计不如亮,直至被亮活活气死。而据《三国志》记载,史上真实的周瑜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因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阳) 。他壮志未酬,死时才刚36岁。 他的死和“瑜亮之争”毫无关系。历史事实和文学偏差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让人的确有“人生如梦”的幻灭感。

古代大将军与大都督哪个权力更大?为什么

古代大将军与大都督哪个权力更大为什么

将军———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率军队,始有将军的称呼。战国时才以将军为武官名,而卿仍有将军之称。汉置大将军、车骑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打仗时的统帅则另加称呼如材官将军、度辽将军等,名称不一,也不常设。晋时诸州刺史以将军开府,都督军事。南北朝时将军名号甚多,其职位各异。唐代将军与大将军、上将军都是环卫官及武散官。

宋、元、明时以将军为武散官,而殿廷武士也称为将军。明代的总兵有掛帅印带将军号的,战毕即罢。清时将军,或因战事而临时设置,事毕即罢;或作宗室爵号之一;或以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的称号边疆地区将军则为该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都督———官名。三国时,魏文帝始置都督诸州军事,兼任驻在地剌史,而以都督中外诸军事及大都督的权位为最重,是全国的最高军事统帅。

吳、蜀同制。晋及南北朝沿置。北周改都督诸军事为总管,此外,西魏、北周和隋初,府兵制的各军府中,又设大都督、帅都督,是团、旅、队的长官。隋炀帝时,分别改称为校尉、旅帅、队正。唐代置都督府,并分上、中、下三等,其上等都督由亲王充任;都督也常用作赠官,凡边防重地的都督,加旌节以重其权,谓之节度使。唐中叶后,都督名存实亡,为节度使、观察使所代替。

为什么周瑜非要嫉妒诸葛亮,又不是一个老板何必呢?

为什么周瑜非要嫉妒诸葛亮,又不是一个老板何必呢

周瑜江东英才俊杰也!正史称"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其"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誊之为"世间豪杰英雄之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可见周瑜声望之高不是一般,在江东无人与之媲美。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公元208年东吴孙权与刘备联盟,赤壁之战前夕,蜀中军事家诸葛亮在东吴做了几件脍炙人囗的大事件,如乘大雾天草船借箭,借东风,舌战群儒抗曹等,大得孙权赞赏,作为江东挚天之柱的周瑜大有失落之感,在我江东大地,由他人指手划脚,吾之颜值何在。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宝石  学识  周瑜  大将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