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通过精细的谋划和高超的演技,不但夺了后周江山,还没有在道德上留下太多让人诟病的地方,这是他的成功。那么,赵匡胤在称帝之后,究竟是如何对待作为前朝皇室的柴氏子孙呢?后汉时期,因为后汉隐帝忌惮郭威的权势,所以将郭威在开封的家属全部杀害,他的两个亲儿子和养子柴荣的三个儿子也在其中。郭威因为亲儿子被杀而断了后,于是他愤而发起反叛,最终消灭后汉建立后周,柴荣也因此成为郭威唯一的皇子。

柴荣后来重新娶妻生子,于是又有了四个儿子柴宗训,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他们在柴荣称帝之后先后被封为王。关于柴荣儿子的下场,还有个出自野史的小故事,说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带着潘美等人来到皇宫,有两个柴荣的嫔妃跑着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来拜见赵匡胤。赵匡胤对身边的人说,还留着他们做什么?赵匡胤的意思是将此二子杀掉,但他突然看见大将潘美站在身后,一只手死死地掐住大殿的柱子,于是就问潘美,你难道觉得这么做不对吗?潘美说,我跟您都是世宗(柴荣)的臣子,我如果劝说您杀掉他的儿子,那么就是对世宗的不忠;我如果劝您放了他的儿子,那么肯定让你起疑心,所以我不知道怎么办。

赵匡胤对潘美的话很赞许,也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将那两个幼子中的一个交给潘美并对他说,这个孩子是世宗的儿子,不能当你的儿子,你就把他当侄子带回家收养吧。后来,潘美将他收养的孩子取名为潘惟吉,潘惟吉后来成为北宋大臣,做到了刺史这个级别的高官。但历史上对这个记载是有争议的,因为纪王柴熙谨在宋太祖初期就去世了,而蕲王柴熙诲也不是被潘美收养,而是被卢琰给收养了。

所以,这两个人之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被潘美收养,潘惟吉的真实身份并不是柴荣的儿子。卢琰早年跟随郭威和柴荣,后来又成为宋朝的开国功臣,官至上将军,荣禄大夫。陈桥兵变之后,卢琰收蕲王柴熙诲为子,并将其改名为卢璇。根据历史记载,卢璇跟着卢琰在浙江永康隐居多年,直到宋真宗时期才出来做官,可见赵匡胤当时对此事并不知情。

再根据这个记载推测,卢琰是暗中收养卢璇的,而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对后周有感情,所以想要保护柴荣的后人。宋真宗时期,卢璇被重用,担任殿前防御使,后来还被封为武烈侯。根据宋真宗对卢璇的态度来看,他极有可能是知道了卢璇的真实身份,所以才对他十分厚待。据说,卢璇的子孙繁衍十分昌盛,现如今浙江永康武义,东阳等地区的卢氏族人,大多数都是卢璇的后代,也就是柴荣的后代。

前面说了柴荣的六子柴熙谨和七子柴熙诲的结局,我们再来看看四子柴宗训和五子柴熙让的结局。柴宗训禅位之后被封为郑王,被赵匡胤迁到湖北房县居住,那时候他不过七八岁。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到宋太宗时期,柴宗训居然意外去世了,死时年仅二十岁。这件事就比较蹊跷了,柴宗训虽然过着被看管的生活,但她好歹是个王爷,生活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再联想到他有三个妻子和五个儿子,他的身体健康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怎么就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呢?只能说,柴宗训的死极有可能是一场阴谋。

再看柴熙让,他初封燕国公,后封曹王。陈桥兵变之后,有人担心赵匡胤对柴荣的儿子们不利,所以就抱着柴熙让逃出皇宫隐居起来。直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柴道琳写了个《后周曹王柴熙让后代居洪洞》,才揭开了柴熙让逃出皇宫之后的下落。柴熙让先到河北沧州定居并在那里结婚生子,其后代也世居沧州。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才返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

现如今,山西临汾一带的柴姓子孙,极有可能就是柴熙让这一脉的柴氏后代。总结一下:陈桥兵变之后,柴荣的四个儿子,两个早死,一个逃走,一个被人收养,结局都谈不上有多好。柴宗训和柴熙谨之死比较蹊跷,都是年纪轻轻就去世;因为柴熙让逃走隐居,柴熙诲被人暗中收养,所以他们才得以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以结果来看问题的话,赵匡胤和赵匡义未必就真容得下柴荣的儿子们,只不过他们做事比较隐蔽罢了,没有给后世之人留下把柄。

吴三桂造反前上交了平西大将军印,为何还能调动军队?

历史上,吴三桂上交平西大将军印的时间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距离吴三桂起兵,发起“三藩之乱”的康熙十二年(1673年)还有十年的时间。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崇祯皇帝在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即将达到京畿地区的时候,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让他放弃关外的全部城池,回京勤王。但是此时的吴三桂却慢驰缓行,从宁远到山海关120公里走了14天,到了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正统明朝灭亡,吴三桂仍未到达。

 6/7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攻沙  虎符  转轮  攻略  传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