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连绵的雨水使得西汉水暴涨,无法行船,李严难以通过水路运粮,也未能通过陆路运来粮食。李严派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到达北伐前线,面见诸葛亮,不断地要求撤军。到了阴历六月底时,蜀汉北伐军粮食将尽,诸葛亮无奈之下,只好退兵。

【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司马懿得知诸葛亮撤军,认为撤退中的蜀军必然军心动荡、队列不整,又缺乏营寨保护,正是趁机歼敌的良机,于是命令张郃率兵追击。张郃认为“归兵勿追”,结果司马懿不听,强令张郃执行命令。结果当世名将张郃在木门道惨遭蜀军伏击而陨落,数千魏军被歼灭。

【《三国志 后主传》:夏六月,亮粮尽过军,郃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  【《华阳国志》:夏六月,亮承平指引退。张合至青封交战,为亮所杀。】【《三国志 诸葛亮传》: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三国志 张郃传》: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马懿遭受重大损失,总计被歼灭两万五千名左右的士兵,损失名将张郃,自此畏蜀如虎;战役中诸葛亮不拘泥于兵法,灵活机动,始终保持主动,始终牵着司马懿鼻子走,通过诱敌深入、围点打援和伏击,大量歼灭了曹魏有生力量,严重消耗了曹魏国力,最后安然撤军。

远在成都的蜀汉皇帝刘禅,得知诸葛亮撤军,遂派人询问李严,说形势大好为何撤军?李严回答说这是诸葛丞相为了诱敌深入、扩大战果,以进一步重创魏军。诸葛亮撤军回汉中后,李严却表示惊讶,声称粮食充足,问诸葛亮为何撤军?如果说诸葛亮以前因为顾全大局还能容忍李严的一系列错误行为,但这一次李严不仅严重失职,还欺上瞒下,给北伐大业造成了重大损失,更是企图逃避责任并推卸责任于诸葛亮。

大清灭亡100多年了,现在还有人在守皇陵,谁给他们发工资?他们是如何生活的?

众所周知,清朝是满族人,其发祥地是在今天辽宁省一带,清朝最后入关统一了中华大地,并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在整个清朝276年的历史中,共有11位皇帝,而清朝的皇陵主要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入关前的盛京三陵,一个入关后的清东陵和清西陵。盛京三陵位于今辽宁省沈阳市,三陵即福陵、昭陵、永陵,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皇后叶赫那拉·孟古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的陵墓;永陵内安葬着努尔哈赤的祖先及他们的福晋。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下属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有15座陵墓,包括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慈禧太后定东陵、慈安皇太后的定东陵及其它皇后、嫔妃、公主、王子等的陵墓。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光绪帝的崇陵、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

管理清朝皇陵的部门有内务府、礼部和工部。并且在皇陵当地设置有专门的机构,如清东陵有东陵承办事务衙门,设置总管事务大臣一名,由马兰镇总兵管兼任,马兰镇总兵管是清代直隶绿营的五镇总兵官之一,驻地在今河北省遵化市,东陵承办事务衙门下设管理机构和保卫机构。管理机构负责日常的维护,接待,修缮,清扫等相关工作,而保卫机构则负责日常的皇陵内外安全保卫工作。

这是清朝还存在的时候,清朝对皇陵的管理。1912年,清朝皇帝退位,退位前与民国政府签署了协议,其中有一个内容就是维护清朝皇室陵墓,清朝之后就灭亡了,而民国又处于混战阶段。清朝灭亡后,那些原来负责维护皇陵官办机构就不存在,但仍有一些人守护在皇陵,这些一部分是满清皇室成员,陵墓中埋着就是自已的祖先,另一部分人是满清贵族自掏腰包花钱请来的守陵人,负责打扫卫生,看陵之类的简单工作。

原本国民政府要负责维护皇陵的,但国民政府由于内乱,一时没有时间来管这些,于是在1928年就发生孙殿英盗墓的事,此事发生被披露后,引起溥仪及满清皇室成员的极大不满,向蒋介石告状,这才引起国民政府的重视,因此加强了陵墓的管理。说是加强管理,也不过是国民政府花钱雇一些人来负责简单的打扫及防卫工作,再加上皇陵原本就是有一些满清的皇室后裔在维护,这些人的费用也是由国民政府出钱,而这些守陵人为了守陵,也基本上在陵墓附近安家,形成一些村落,然后子承父业,就算没有继承父业,由于陵墓本来就在村子附近,也有义务负责维护。

 9/9   首页 上一页 7 8 9 下一页

文章TAG:七雄  战记  手游  微操  守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