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挫败了美军的圣诞节攻势,沉重地打击了联合国军的嚣张气焰,有力地鼓舞了战场上中朝联军的士气。

在长津湖战役中,我军在气候恶劣,装备落后,后勤基本断绝的情况下,与世界一流军事力量展开了殊死搏斗,成功击退了美海军陆战一师的攻击,将其驱赶至兴南港。后因为我军部队减员严重,突击能力下降而错失战机,令其从海路撤退。在这场战役中,我军所展现的非凡战术艺术,顽强的战斗意志值得后人追忆与研究。无可比拟的坚韧与勇气的史诗 长津湖是位于半岛北部长津江上游的人工湖,处在盖马高原的顶端,平均海拔约1300米,山上林木繁盛,山间道路狭窄,偶有几处村落也是人烟寥落,冬季平均气温可下降到零下27度,是典型风雪交加的严寒气候。

美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师长史密斯在战后曾评价:长津湖地区完全不适合作战。极寒的天气加大了部队的非战斗减员,各种冻伤冻死人员不仅严重拖慢了部队的行军速度,更损耗着攻守双方的士气。美军作为当时世界上后勤保障体系最完备的国家,给每个士兵都配备了鸭绒睡袋和冬季防寒服。即使这样,在整个长津湖战役中,美军的非战斗减员仍高达7338人。

而匆忙入朝作战的志愿军第九兵团,原本部署在福建一带,战士们开赴东北时因为停留时间极短而来不及分发冬装,许多战士甚至身着夏单衣入朝作战,后勤补给线也经常在美军空袭中被切断,所以第九兵团在整个长津湖战役中一直处于饿冷的状态。但是在如此艰难的作战条件下,志愿军战士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斗志,在长兴里、新兴里、下堨隅里以及古土里地区隐蔽等待敌军整整两天。

为了不被敌军的侦察机发现,部队长时间卧倒在雪地里,即使在吃饭时也不能生火取暖,但没有一人喊苦,没有一人掉队,不少战士伏在阵地上直至牺牲。守卫死鹰岭的59师177团6连在战斗打响时,竟没有一人开火射击,战斗后团参谋爬上阵地后发现,全连125人全部冻死在死鹰岭阵地上。6连的战士们身穿薄薄的夏季单衣,直至牺牲时都保持着据枪卧倒的姿势。

在伏击等待的两天里,没有一个干部让战士们起来活动活动身体,没有一个人升起火暖暖身子,因为大家知道,哪怕一个动作都会暴露阵地位置,让整个伏击作战都功亏一篑。6连的上海籍战士宋阿毛在一张纸片上写下了这封绝笔信: 我爱亲人和祖国 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地) 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这是在人类生理与心理极限的一场无声较量,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之躯在长津湖书写着英雄的战史,用勇气与毅力弥补着装备与后勤的不足。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军的兵源构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城市士兵、学生兵的比例大幅度提高,硕士乃至博士入伍都已经成为常态,部队的文化水平与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物质条件日渐丰富的今天,威武之师如何保持威武,成为新时期的练兵难题。在长津湖战斗中,第九兵团有不少战士来自上海,苏州等城市,他们大都是在解放后加入革命队伍,入伍不到半年就开赴战场。

即使是出生在城市,入伍时间短,但是这些当时的“城市娃娃”在战斗中并不逊色,他们往往战斗最坚决,冲锋最积极。这就说明高效的政治工作可以激发出部队的最高战斗力,不论士兵的出身如何。高效完整的后勤保障:部队战斗力的催化剂 现代战争对后勤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后勤保障越来越成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而在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是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进行的。

首先,半岛以山地为主,道路崎岖,物资运输极为困难。并且由于半岛的狭长版图,导致后勤补给线漫长,遇到恶劣天气时,物资往往不能及时前运。其次,志愿军极度缺少海空运输,种类繁多的补给只能通过陆路运输,不仅极易受到美军的空袭,也大大加长了运输时间。 在长津湖战役中,美军在前期陷入重围后仍能保持较为完整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

长津湖战役中的美陆战一师得到陆战队第一航空联队密切的空中支援,最多时达7个中队约150架飞机。同时,拥有绝对制空权的美军可以从空中和地面同时进行补给,即使美陆战一师被第九兵团彻底包围,补给路线被完全切断时,仍可以通过空中进行补给。此外,美军的医疗后送十分便捷,在下碣隅里修建了大型野战机场,伤员可以通过C47运输机和直升机进行后送,降低了伤员的死亡率,也对士气起到了鼓舞作用。

 2/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神战  官网  复仇  王子  奇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