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场双方都伤亡惨重的大战,从中午打到黄昏,基本打了一下午,和颖昌大战的时间长度类似。乍一看去,古代这些千军万马的决战,时间远比很多军事迷想象得短。但如果看看古代战争的体能要求,就知道打这么长时间,已是真不容易。古代的战争,并非武侠片里的“单挑”,相反却是千军万马排成各类阵势,以整齐的队列和娴熟的配合投入战斗。

一万两千人规模的唐军,要配备七千五百领甲、一万两五百条长枪和一万口佩刀,普通宋朝步兵的盔甲也在50斤以上,穿这么重的装备在一上午完成这么多战术动作,没有好体能根本不可能。所以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许多强大的虎师,都是靠“体能制胜”。比如颍昌之战里被岳家军打崩的金军,之前就一直以“恐怖体能”著称。岳飞同时期的另一位抗金名将吴璘,就曾亲口描述过金军的体能水平:他与兄长吴玠早年与西夏军作战时,往往一个回合就能与对手分出胜负,但遇到“体能爆表”的金兵却不同。

这些金军各个吃苦耐劳,战场上向你反复发起进攻,擅自退后的人会被处死,宋军为什么老打败仗?就因“不及金人之坚耐”。可是,就是这样一支以“坚耐”著称的军队,面对意志力与体能更加强大的岳家军,却还是无奈败下阵来,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理解这一幕,也就能理解为何这几仗打完后,金军那边已是“此间震恐”,不但想放弃中原,还拼命把藏在燕京的珍宝北运。

更不难理解岳飞蒙冤遇害六十年后,金国皇帝还在感叹岳飞“威名战功暴于南北”。更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桧一伙,要大肆与岳飞有关的档案文件。看看“体能差距”就知道,他们到底在怕啥。而在沙场的决胜阶段,“体能”也在很多时候,扮演了胜负手的角色。比如西汉“飞将军”李广的的右北平之战:当时李广与“活地图”张骞带兵从右北平出击,可出发就狂奔的李广,陷入了四万匈奴左贤王大军的合围。

李广率军苦战一天一夜,面对十倍于己的对手,硬是顶住了匈奴的猛攻,成功等来了张骞的援军。可此时李广部已精疲力尽,匆匆赶来的张骞部也人困马乏,无力发起追击,只能眼睁睁看着匈奴人撤退,痛失聚歼左贤王的最好机会。而很多经验丰富的主帅,也都高度重视体能的作用。安史之乱时,唐将李光弼镇守太原,即将迎击来犯的叛军,有人主张趁叛军到来前加紧抢修城墙,李光弼却极力反对,认为这样做白白消耗了体力,等着敌人打来后,就根本没有反抗能力了。

而后在李光弼的仔细运筹下,养精蓄锐的唐军奇招迭出,成功击败兵力占绝对优势的安史叛军,取得了太原保卫战的胜利。明初战神徐达与元军的定西之战,更是“消耗体能”的妙笔。当时明军与元军隔着定西的峡谷对峙,双方相持不下。徐达就故意安排明军昼夜不停擂鼓,令元军无法休息。然后在元军人困马乏时发起进攻,一口气俘虏尽十万元军,打赢了明朝西征战役里的关键一战。

明军当时强大的体能水平和意志品质,才是这场胜利的关键。正因为体能有着这么重要的意义,所以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军队,都把“强化体能”作为训练重点:《墨子》里记载,春秋晚期称霸天下的吴国军队,一个重要的练兵绝招,就是全副武装的士兵,一口气奔跑七百里再宿营。明朝大英雄戚继光,还对体能训练进行了细化:训练时傻跑不行,必须要学会负重跑,而且要循序渐进增加重量,如果士兵能做到跑一里地脸不红气不喘,那就是合格好兵。

也正是因为这一代代军事家的智慧,令古代中国军队的“体能训练”越来越规范化,然后有了许多惊艳历史的沙场奇迹。但同样需要说的是,仅仅有严格的训练规范制度是不够的,有时再好的制度,也拦不住一支军队的衰败速度。典型就是北宋军队,北宋的禁军,号称“国家养兵”,但训练制度也同样严格,基本每天都要操练。早期的宋军,也以体能爆表著称,甚至在宋辽战争里,创下过十天急行军后立刻投入战斗,迅速暴打辽军的奇迹。

为了让宋军体能状况保持在巅峰,宋朝还曾有过奇葩规定:每月禁军领粮食时,城东的兵去城西领,城西的兵去城东领,而且不许雇人雇车,就要靠个人肩扛背驮,把两石重的粮食“绕城”领回来——就为了练体能。可到了北宋末期,这严丝合缝的训练制度,还是变成了笑话:训练稀松的宋军们,有的马不会骑弓不会开,领粮食都干脆找苦力代扛。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丹阳  兵用  精锐  三国  武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