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贾林岛战役之后,他晋升为美海军上将,所辖舰队改称为太平洋第五舰队。我是得着,有话直说。诺斯安普顿号巡洋舰迅速赶来,拖曳着大黄蜂,以8节的速度缓缓撤退,但到了下午,日本舰载机对大黄蜂号又发动了一轮攻击(日方把刚刚扑灭大火的大黄蜂当作了另一艘美国航母),大黄蜂又吃了一枚炸弹和四条鱼雷,无奈之下,舰长命令弃舰。

《决战中途岛》的评分怎么这么低?

《决战中途岛》的评分怎么这么低

我是得着,有话直说。豆瓣评分7.7,还不如7.9分的“爱情战争片”《珍珠港》评分高,比《血战钢锯岭》低了整整一分,同为战争题材的商业大片,《决战中途岛》不仅口碑一般,票房表现也难以启齿。制作费用1亿美元的《决战中途岛》,全球票房勉强上亿,稳稳的赔了。对比迈克尔·贝的《珍珠港》国内累计票房1亿有余,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该片,即便进行了一定的宣传炒作,国内院线仅收获了2.94亿元,要知道,前者可是18年前(2001年)在国内上映的影片。

《决战中途岛》是一个好题材,即便因《独立日2》口碑崩了,罗兰·艾默里奇依然是名副其实的商业片大导演。罗兰想要复制《中途岛战役》创造的影史经典,在全景式叙事上下了大功夫,在营造史诗感上卯足了劲,场面调度精准度到、视觉特效全面升级,结果却拍成了“致敬”。创作思路上的的局限性,让这部影片打一开始就输在了格局上。

战争电影最核心的表现元素,就是战争中的人与身临其境的感觉,想要让影片更进一步、成为经典,历久弥新的史诗感是必不可少的。视觉特效的进步,让场面恢弘的战争大片如虎添翼,然而,拍了一辈子灾难大片的罗兰,似乎和很多商业片导演一样笃信“唯特效论”,《决战中途岛》中震撼人心而细节丰富的特效镜头很漂亮,然而,过多过滥的特效场景,并没有让习惯了“大片看特效”的观众们,对《决战中途岛》中密集的大场面平添多少好感。

视觉特效要服务于剧情,即便做得再绚烂、再抓人眼球,离开了故事主线、影响了全片的节奏,都是大而无当、陡增尴尬的存在。此前,克里斯托弗·诺兰用一部《敦刻尔克》,证明堆场面的视觉特效已经落伍了,《决战中途岛》中,反反复复用轰炸来推动关键剧情,看起来华丽无比,让人看着累心。《血战钢锯岭》选择了人物成长这条主线,残酷的战争很好的映衬了男主角戴斯蒙德·道斯的英雄成长之路。

与之相比,《决战中途岛》试图塑造一组美军英雄群像,他们是视死如归的飞行员、果断决策的指挥官、以智取胜的情报官,他们一点一滴的努力,最终帮助美军打赢了战争。罗兰很努力的通过细节与对话塑造各色英雄人物,但观众的感觉是,人还没认全呢,影片就结束了。剧情还没铺垫足呢,就把新人物引出来了,这个人物还没说明白,就一刀切般的转瞬即逝了,层次感不强、主次难以割舍的所谓“群戏”,注定是一场脸盲的过场戏。

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人物,是决定一部影片能否引发观众共鸣的关键要素。在这一点上,《决战中途岛》的野心很大,却因人物过多、线索太杂而失去了关注的焦点。用崭新的特效与视觉语言向传统战争电影致敬,这是《决战中途岛》的创作初衷,然而,前因后果什么都想展现带来的篇幅冗长,多线叙事相互堆叠带来的顾此失彼,都让这部爆米花指数不低的电影,平添了一种混乱、繁杂之感。

军迷们怎么评价二战美国海军将军斯普鲁恩斯?

军迷们怎么评价二战美国海军将军斯普鲁恩斯

在一九四二年有两场战役彻底改变了轴心国和同盟国家之间的攻守转换的战场态势:一场是苏联境内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另一场是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战役!首先,中途岛海战是日本先发起的,在当时日本是处于进攻的一方,而美军则是处于防守的一方。日本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大概有二:其一是在一九四二年的春天,日本东京遭受到了以美空军杜立特中校率领的、由16架B25组成的轰炸机编队的轰炸,日本急于报复以便对国民有个交代。

第二,虽说日本取得了偷袭珍珠港的空前大胜利,当时的日本国民情绪处于空前的高涨之中。但是策划这次行动的山本五十六却深深地知道,依照美国那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日本根本就不是对手,如果战争长期地进行下去对日本是十分不利的。那么如何改变这一态势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停的对美军太平洋舰队实施不断的进攻。在美国还没有把国民经济转如战时轨道之前,一举彻底摧垮美太平洋舰队,来争取战略上的主动。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大黄蜂  战舰  少女  舰队  平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