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40吨,在三百年多前是如何建造的?

泸定桥又名大渡桥,是三百多年前康熙帝亲自命名并建造的,当年为建这座桥可费了老大劲了。提到泸定桥,大部分人可能第一印象就是红军在长征时,经历的那场惊心动魄的飞夺泸定桥之战,红军战士用非比寻常的勇气,夺取了泸定桥,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在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之前,这座屹立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当初下令建造它的,正是清朝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建造这样一座桥呢?另外,泸定桥桥身上的13根铁链重达万斤,在没有现代化机械的古代,又是如何建造成功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回到三百年前,看一看泸定桥的前世今生。一座被康熙帝寄予厚望的大桥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远在四川与藏地接壤的打箭炉厅(今康定)营官昌侧集烈起兵叛乱,他借助控制藏区的和硕特蒙古部固始汗部分势力,意图在当地独霸一方。

消息传出,康熙帝果断派兵进行围剿,大军在次年正月到达打箭炉厅,历时半年,将该地区的动乱彻底平定,史称“西炉之役”。战后,为了防止该地区再次被土司兼并,同时也为了震慑藏区的和硕特蒙古部固始汗,为日后收复藏区做准备,康熙帝决定在此地重设宣慰司,以便稳定、维护当地局势和秩序。随着大军的撤去以及行政衙门的入住,该地区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由于此地与藏区接壤,因此,藏、汉两族人民日常的交流也慢慢频繁起来。

其中,尤其是贸易交流最为明显,藏族百姓所需要的生活物资,大部分都需要进入四川采购,而汉民们也经常前往藏区购置一些生活用品。并且,根据康熙帝的战略部署,对占据藏区的和硕特蒙古部固始汗一直是放心不下,因此,时常就会有数量不一的军队会从这里经过。但不管是百姓交流还是军队调派,他们都发现了一个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让地方官十分头疼。

其实问题很简单,那就是当地连接藏区之间的交通十分不便,若是放在其他地方,也就是修个架座桥的事情,但放在这里,就显得十分麻烦。为什么呢?因为此地有一条赫赫有名的大渡河。大渡河古称沫水、大渡水,是长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其发源于青海阿尼玛卿山脉的果洛山南麓,流经金川、丹巴后转入打箭炉厅,在这里,人们习惯称之为“沫水”。

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大渡河两岸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依山傍水而居,虽说景致不错,但若是要出行,比如想到河对岸去,那就相当麻烦了。之所以说麻烦,是因为大渡河不仅河面很宽,有百米之多,并且水流十分湍急,如果要是乘船的话,船只很容易会被打翻,一旦如此,连人带船马上就会被冲的无影无踪。因此,两岸的百姓也只能趁着风和日丽,水流平静的时候,靠着藤索和木船过河,饶是如此,还是经常会发生意外。

如今,当地动乱已经被平定,并且还要对藏区用兵,在这里建造一座跨河的桥梁就势在必行,经过当地地方官的层层上报,该请求传到了康熙帝的面前,康熙帝对建桥也是深以为然,大笔一挥,就同意了在大渡河上建造一座大桥。既然皇帝都批准了,那就开始建造吧,在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6年),随着康熙帝的旨意送达当地,一场轰轰烈烈的建桥工程就这样开始了。

不过,在建桥刚开始,负责的官员就遇到了几个大问题,这几个问题一日不解决,大桥就一日建不成。为此,他们是抓耳挠腮,恨不得把自己的头发揪光。他们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建桥的三大技术难题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建造桥梁的话,一般都会遵循因地制宜这个原则,借助所要建造桥梁两岸的地势来进行建造,而桥梁无外乎几种,要么是坚固耐用的梁桥,要么是造型别致的拱桥,再或者就是那种比较简单的索桥。

但如今要在大渡河上建造桥梁,就颇为不易。为什么呢?首先,大渡河河宽超过百米,并且,水流不仅湍急,同时几乎是很不可测,这就让因地制宜这个原则不太容易实现。要是建造一座梁桥的话,单是如何连接,就是一个大问题。当时负责建桥的是四川巡抚富察.贝和诺,他深知建造该桥的重要性,因此,广为召集周边工匠和相关专业人才,经过几个月的商讨,最终决定,在大渡河上建造一座铁索桥。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万世  卧龙  攻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