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选择铁索桥,是因为这是在当时最实际,也最可行的方案,铁索桥要比梁桥、拱桥等要坚固耐用的多,最适合宽阔的大渡河河面。既然方案定下来了,那下一步就是研讨如何建造的问题了,而经过讨论,共总结出三个技术问题。其一,既然是铁索桥,那就是需要制造出大量的铁环,经过测算,桥梁若是要满足日常过河以及兵力调遣,同时还要保持稳固,那么就需要大约万余个铁环。

这万余铁环,分别组成了13根铁链,也就是说,每根铁链上,约有铁环900多个,而这13根铁链,分为左侧两根和右侧两根,用以作扶手,剩余九根,则作为桥面。方案是设计出来了,但第一个问题,就是去哪里弄这么多铁环呢?要知道,制造铁环就需要生铁,尤其是这么多铁环,那就需要大量的生铁,但当地并不产铁,包括打箭炉厅附近同样如此,甚至当地连铁匠都没几个。

没有生铁,也没有铁匠,这就是当时建桥时遇到的第一个技术难题。最后,还是一个地方官想到了解决办法,他提出,离此地约有数百里的荥经县(今四川雅安境内)产铁,并且资源丰富,在那里进行冶炼成铁环再运往这里,不就解决问题了吗?而当时为了保证铁环的质量,防止以次充好,当地官员们还要求每一个铁环上,必须刻有冶炼工匠的名字,如果在检验的过程中,发现某个铁环有质量问题,直接就拿这个工匠问罪,一旦问题严重,当即杀头。

这样一来,每一个铁环,都是真材实料,没有人敢在这上面偷工减料。第一个问题是解决了,但很快,第二个问题就迎面而来。铁环在运过来后,工匠们将它们穿成铁链才发现,如何才能把铁链运到对岸呢?毕竟每根铁链份量极重,想想看,九百多个铁环组合在一起,那可是以吨为单位的。期间,工匠们曾尝试过乘坐羊皮筏子,带着铁链的一头前往对岸,但由于水流太急,尝试几次都没成功,几个工匠连同铁链还被大水冲走。

最后,还是劳动人民的智慧解决了问题,有人提出,利用“索渡原理”来运送铁链,大意就是,在河岸两头先系上粗毛竹,然后在竹索上穿上十余根短竹筒,同时把铁链系在竹筒上,之后拉动对岸的绳索,这样就能把铁链传到对岸去。这其实和往常当地的人们用藤索过河差不多,只不过这次传的不是人,而是铁链,所以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利用这个方法,工匠们成功的把十几根铁链送到了对岸,解决了铁链无法传送的问题。而在当地,时至今日还流传着一个传说,说当年为了把铁链送到对岸,有一个力大无穷的青年站了出来,他将铁索绑在腰间,凭一己之力驾着小舟,硬是把十几根铁索一一送了过去,最终在送完之后,当场力竭身亡。虽然这是一个传说,但也说明了那个时候的人们对于建桥是一种十分欢迎的心情。

而在铁链送到对岸之后,第三个技术问题也就同时出现了,这个问题就是如何把13根沉重的铁链固定在指定位置。要知道,由于需要把大桥建造的坚固耐用,因此每个铁环都用料极足,而每根铁链的九百多个铁环算下来,可是一个很大的重量,而铁链一共有十三根。因此,固定它们也是很大的问题,丝毫不比之前运送它们难度小,如果不固定好的话,那很有可能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铁链承受不住。

滑入水中,到时候整座桥就毁了。思来想去,最后工匠们决定,把两头的桥梁建造成碉堡样式,想方设法地牵制住铁链的重量,这样才能保证铁链的牢固。具体做法就是,在桥两岸分别建造一个巨大的桥头,根据地势,左岸桥头高约14米,右岸高约5米,先挖深井,在深井底部铺上横向的卧龙桩,并在卧龙桩上压以纵向的地龙桩,两种龙桩皆有生铁浇筑而成。

根据部分资料记载,当时为了浇铸龙桩,光是生铁就用了四万多斤,约合20吨上下。如此舍得用料,自然浇铸出来的龙桩是极为结实,龙桩浇铸完毕后,把铁链进行连接,再在上面以砖混压实,最后建成了桥头。在铁链连接固定完毕后,工匠们又底部的九根铁索上,用木板铺成桥面,两侧的扶手铁链之间,用小铁环连接,防止来回摆动,一切完毕后,连接两岸的铁索桥就完工了。

大桥完工后,一直对此关注的康熙帝十分高兴,亲自为这座大桥起了名字,他取“泸水”(实则沫水,康熙误以为泸水)和“平定”(指平定昌侧集烈叛乱)之意,将大桥命名为“泸定桥”。并且,康熙还御笔亲题的“泸定桥”三个大字,还写下横批“一统山河”,由当地官员将字体立御碑于桥头,而附近的泸定县,其名也是因此而来。发生在泸定桥上的故事泸定桥建成后,随着岁月的变迁,这座桥也见证和经历了很多故事,可以说,它是承载着历史的一座桥。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万世  卧龙  攻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