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如果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开野战,也是一种屠杀的状态。最后是战国时间跨度长,三国时间跨度短其实拿战国和三国相比,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对三国是不公平的,战国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时间跨度是254年。三国真正的时期是从公元220年到280年,只有60年时期,官渡和赤壁之战严格来说都发生在三国前。

三国时期,魏国为什么不主动进攻蜀国?

是什么让三国时期的蜀国输给魏国

三国时期,魏强蜀弱。与传统的以强凌弱不同,两国的战争主动性与实力却脱钩,魏国守多攻少,蜀国则是主动攻击不断。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魏国的人口、军队、土地是蜀国的三倍以上,国力、军力、人才上的优势相当明显的,但是由于吴国的牵制,曹魏政权还没有形成碾压性的力量来摧毁孙刘势力。不过,时间是完全站在魏国这一边的,由于它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GDP的基数大,社会制度较为完善,因此它的发展也更快更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国的实力将越来越强,拉开蜀国和吴国的距离会越来越大。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益州疲弊也是反应了这一情况。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千斤重担压在诸葛亮身上。尽管与魏国实力悬殊,主动进攻的胜率不大,但是博一把或许还有机会,时间越拖越被动。蜀国后继无人,诸葛亮心如明镜,实在不能指望刘禅他们能够逆天改命。

为什么三国时期魏国这么强大还没有统一中国呢?

赤壁大战终结了曹操之梦,三国鼎足而立。互为犄角,互相牵制。曹操仰天长叹,孙吴有长江天险,刘汉有蜀道地险,希望寄托于曹丕。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做了魏皇帝,可才逊于曹操,无大作为。曹丕病故,子更差,权扫司马氏。蜀汉虽人少地寡,依靠贤相诸葛,精兵简政,却继曹操之后成了主角,六伐中原,最后殉职五丈原。后继者姜维九伐中原,未能成功。

诸葛之后,司马氏成了主角。魏国皇帝巳成傀儡。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两路人马攻蜀,邓艾冒死爬山翻岭偷袭阴平关得手,一路直趋,竟入无人之境,诸葛长子长孙先后战亡,兵临成都,刘禅投降。三国已无蜀汉,华夏已无汉。司马昭欲学曹操,让儿子做周武王。司马炎逼魏禅让,建立晋朝,全力攻伐东吴,统一天下。

三国时期,为什么最后统一三国的是魏国而不是蜀国?

三国时期兼并了蜀国的确是魏国,但是最终统一了吴国的却是司马炎建立的晋国。因此本题似乎应该是在提问:为什么是在魏国的基础上,建立的晋国最终统一了天下吧?在三国时代里,位于北方的魏、晋政权因为拥有物质与人口上的优势,所以才能够先是以魏吞蜀,后来以晋吞吴。蜀国被魏国吞并的结局,其实一点儿也不令人感到奇怪,这是因为①、蜀汉国土狭小,整个国家只以益州为中心,而南中虽名义上属于蜀国,但实际上等同于半独立。

也因此导致了蜀汉回旋余地有限,易于受制于敌,一旦汉中不保则益州难安,其亡国也就成了必然。②蜀汉人才匮乏,自从刘备东征孙权,最后损兵折将,将多年积累的精英损失殆尽后,蜀汉政权就再也无法恢复到巅峰状态了。再加上诸葛亮、姜维的多次北伐,已经透支了蜀汉那本就不充沛的人才资源与国力。到了魏国伐蜀时,蜀国的国力己经衰落到了极点,也因此才会被邓艾、钟会攻灭。

③蜀汉政权的统治阶层构成复杂:荆州派、益州派,互相争夺权力与地位。这种危害在诸葛亮在世时尚可得到有效压制,但是到了蜀汉末期却已经再没有谁,能够具有诸葛亮那样的威望,能够平衡各派利益了。也因此当邓艾奇袭成都时,蜀汉政权内部才会出现意见分歧,最终不战而降!吴国本是一个坐拥长江之险的国家,它又为什么会被晋国一举灭亡呢?这也有几个原因!①当蜀汉灭亡以后,晋国已经占据了长江上游的地理优势,已经具备顺江而下,直捣建康的可能性了。

②吴国内部人心不和!这才是吴国能够被晋国灭亡的最主要原因,当吴主孙皓执政以后,大肆诛戮敢于谏阻自己的大臣,致使其执政失策之处,无人敢于纠正。而且孙皓的残暴无道,也使得吴国政权内部人心混乱,力量当然也就无法集中了!因此才导致了,当晋国大军大举进犯时,吴国军队无力也无心与之对抗,最终以建康陷落,孙皓君臣乞降而告终!综上:司马家族能够先吞蜀,后纂魏,再吞吴,最终一统天下,乃是因为①顺势而为②蜀吴内部不稳有可乘之机③魏晋实力持续上升,而蜀吴实力日益衰落之故!。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魏国  战败  三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