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唐代宰相品级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就因为唐太宗曾经在唐高祖的时候担任过尚书令,因此后来也就没有人再敢担任此职,因此就以尚书令的两位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导尚书省!后来唐太宗又感觉相权过重,于是开始以一些品级低的官通过加衔来参与宰相事务以分相权,这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唐高宗又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两个在后来都成为了实质上的宰相!在这种情况下,尚书仆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被称为宰相了!因此以后唐朝的宰相都是三品!(这里我们不提安史之乱以后,乱世情况都比较特殊)(唐太宗李世民画像)说清楚了这个我们就来看看到底位于宰相之上的都有哪些官位呢?正一品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天策上将:这是专门封给功高盖世的秦王李世民的,整个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亲王(爵位)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骠骑大将军(武散官)嗣王、郡王、国公(爵位)注:所谓散官,是表示官员的等级的称号,没有实际职务,这个和某个官员担任具体职务相对应。

注:所谓开府仪同三司,就是说可以自己开府办公了,用的仪仗和三司相同!三司指的就是“三师”、“三公”。(唐朝开国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画像)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只有李世民担任过)特进(文散官)辅国大将军(武散官)开国郡公(爵)上柱国(勋)注:勋指的就是勋爵,不同于爵位!是朝廷按照功勋赐予的爵位,有俸禄无实职。

(卫国公李靖画像)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文散官)镇军大将军(武散官)开国县公(爵)柱国(勋)总的来说,唐朝(安史之乱前)能做到一品、二品的大多数都是开国元勋,后期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一般都是属于死了追赠的。然后像三公、三师这样的一般都是虚衔,并无实权,要能做到这个官位,也基本是行将就木了!。

古代一品京官都有多大权利,为什么一品官衔会是荣誉虚职呢?

这个问题反映的正是中国古代制度的诡异之处。以下是一个简化版的回答,官品是用来标识官员位阶的,一般来说官品越高,意味着级别越高,地位越高,同时也意味着权力越大,但地位高与权力大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官员权力的大小取决于他的职位的事权,而不是他所担任职位的位阶。当然,通常情况下,在古代王朝的官制设计中,事权大的职位,其位阶也就高,因为权力越大,待遇自然也就越好,但这些位阶高、事权大的官,皇帝通常不放心委任给大臣,这样这种职位渐渐就和事权剥离开来,所以常常出现官品最高的职位,并不是事权最大的职位,比如唐代官品最高的正一品的职位是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这三个职位在历史上曾经是相当于“宰相”(类似于今天的政治局常委)的存在,所以位阶也最高的正一品(类似于今天的正国级),但在唐代,这三个以前的相当于“宰相”(政治局常委)的职位的位阶仍然最高,是正一品(正国级),但其“宰相”的事权却被各种新的职位所取代,并无什么真正的事权,也就谈不上什么权力了,担任三公,只代表拥有最高的政治荣誉而已(享受正国级待遇)。

唐初真正的“宰相”是三省(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令和侍中,这三个实权派的职位的官员不过是正三品(相当于正部级),这三个在以前只是三公的下属,其官品自然比三公为低,但正三品的他们拥有的权力却远远大于正一品的三公。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正部级的官员在行使正国级的官员的权力,这样皇帝比较放心。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行使正国级官员权力的正部级职位(三省长官)其位阶不断上升,因为它权力大嘛,自然会使得位阶慢慢提升,因此三省长官差不多到了宋代,就都成了正一品了,但这时三省长官又开始让皇帝不放心,于是皇帝又让更低级别的官员来行使三省长官的权力,比如宋代,当年正三品的宰相中书令这时成了正一品了,但这个职位却成了个荣誉职位,并无实权,真正行使中书省的职权的是唐代正四品(相当于副部级)的中书侍郎。

元春加封贤德妃晋封风藻宫尚书,尚书不是六部一品官吗,怎么妃嫔也可以做尚书?

凤藻宫尚书是《红楼梦》中元妃的官职。凤藻是有文采的意思。尚书这里指女尚书。三国时魏国曾设尚书(但不是女官),管理秘书省以外的奏章,但历代均没有凤藻宫尚书这一官职,《红楼梦》中系作者虚构。贾政过生日,一家人正热热闹闹摆酒听戏,内廷太监前来传旨,着贾政立刻陛见。这一下子整个贾府上下都惴惴不安,生怕贾政此去招来祸事。

一家子眼巴巴等了大半天,才传来消息:元春晋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喜讯传来,贾府人丁个个心花怒放、喜气洋洋。那么这个“凤藻宫尚书 贤德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元春因贤孝才德选为女史入宫,得皇上眷顾,晋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凭贤孝才德貌,深得盛宠,其封号中的凤藻指文采,宝玉读书启蒙乃元春亲口传授,省亲时对别墅内诗文有独到见解,评定姊妹们诗文之好歹,颇有闲情雅致,在省亲后,整理诗文,命人篆刻,多种树植,在元宵佳节亲制灯谜与众姊妹猜,可见元春才华;元春的丫鬟唤抱琴,参见迎春的司棋,探春的待书,惜春的入画,透出四春于琴棋书画的造诣,元春擅琴,与皇上可说是知音,日常生活该是吟诗作对,琴瑟和鸣,何况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颇具贤德,又美貌异常,锦上添花。

前面都是其次,重点是皇帝给个贵妃让她当。对于元春的加封,我始终没有明白——皇帝到底给她封的位份是什么?是朝廷女官?还是后宫嫔妃?“凤藻宫尚书”这个头衔,说明元春是女官(女尚书就是宫内的女官名,负责管理批阅宫外奏章﹑文书等等;而加封的“贤德妃”,又说明元春是后宫的嫔妃。不过,历史上我还真没找到哪一朝有“贤德妃”这个奇怪的位份:唐朝时期,皇后之下设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明朝初期,皇后之下是贵妃、妃,后来渐渐变成皇后之下为皇贵妃、贵妃、妃(清朝类似)。

总之,把“贤妃”和“德妃”两个位份合二为一,大约是曹公的文字游戏。先是封宫中女官,然后加封为后宫嫔妃,那么元春从女官晋升为妃嫔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贤德妃就贤德妃吧,反正封的是妃位。然而,就在元春得到了省亲的恩准之后不久,贾府诸人对她的称谓又变了。第十七回:贾政说道:「这匾额对联倒是一件难事。论理该请贵妃赐题才是,然贵妃若不亲睹其景,大约亦必不肯妄拟,若直待贵妃游幸过再请题,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从头至尾连续叫了好几遍,这决不是贾政一时糊涂。等到省亲时,对元春的称谓又统一改成了贾妃、妃,没有再提过“贵妃”或“贤德妃”。留意过元春的仪仗——“一把曲柄七凤金黄伞”“一顶金顶金黄绣凤版舆”——结果我发现,在清史稿中,能用到这两样的就有:1)皇贵妃仪仗,七凤明黄曲柄盖一,翟舆一乘;2)贵妃仪仗,同上;3)妃采仗,亦同。

 9/9   首页 上一页 7 8 9 下一页

文章TAG:官老爷  一品  贪玩  册封  游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