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汉末的一些个军阀,咱再看看三国。在三国这样的乱世中,一生即使委身于很多人又离开了他们并不算什么,刘备先后依靠过的人跟吕布差不多,但大家说吕布"轻狡反覆",却没有人这样说刘备。有曹操梦中杀人,领导杀就杀了,你又不能阻止,你跑出来指着那个被杀的卫士说什么“丞相没在梦里,你在梦里而已”,瞎说什么大实话?你让领导怎么想?第三随便揣摩领导的心思。

吕布是汉末三国一位匆匆过客,是乱世里的一个搅局者,对他个人而言一生是短暂的,对历史而言,吕布所留下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不多,人们在他身上总结出来的更多是教训而非经验。在三国这样的乱世中,一生即使委身于很多人又离开了他们并不算什么,刘备先后依靠过的人跟吕布差不多,但大家说吕布"轻狡反覆",却没有人这样说刘备。

如果汉献帝在刘备手里,会是什么结果?

如果汉献帝在刘备手里,会是什么结果

若汉献帝如果在刘备手里,会是怎么样结果?永恒回望认为应该比在曹操那里,活得稍稍体面和更自由一些,生命安全与皇帝基本尊严,也问题不大。但作为政治傀儡的局面,一点不会变。尤其是刘备绝不会让汉献帝刘协染指蜀汉的政治军事实权。而且他在刘备处的安逸日子的长短,由刘备对立面的其他封建割据实力的变化,尤其是魏曹与东吴孙权的势力强弱息息相关。

因为从根本上说,刘备也是有政治野心的。刘备打着汉献帝旗号清除了各个封建割据势力,实现统一后的刘备,也会出招数逼汉献帝让位。而这一过程中,刘协的安全与基本的尊严,能维持在怎么样一个程度,充满极大的不确定性。因为,为了实现政治抱负,刘备能操作的各种手段,一点也不比被刘备集团称为“汉贼”的曹操少半分。这从刘备对待刘表的系列表现,即可窥见一斑。

所不同的是,刘备更会审时度势,更虚伪更阴损更狠毒一些。但刘备不会走极端加害刘协。刘备初时的“桃园三结义”的共同意向与政治口号,是“匤扶汉室”。刘关张中的关羽,其正统思想与忠君意识,是很明显的。关羽一直都看重“汉寿亭”的封号,即可看出关羽对汉家皇帝的忠诚。在集团这种政治氛围下,以及出于应付其它政治派系的政治需要,刘备是会选择扮演好“皇叔”这个角色,会保障刘协傀儡皇帝的相应地位的。

其二,汉献帝也会自保。刘协也算得是一个厉害的角色。汉家天下到刘协时,已是“日暮西天”的政治境况。当此时,汉朝已然没了权威和实力。封建割据下的实力军阀们,个个都心有政治野心,人人都想改朝换代登大位。汉献帝先后经历在董卓,曹操手里的傀儡日子,夹缝里还能延续着自己的政治处境,说明刘协也有其政治智慧。因此,若汉献帝遭遇刘备,也一定会保持分寸,打好“太极拳”,处好与刘备集团的关系,扮演好自己角色。

最后要说的是,汉献帝若来到刘备那儿,刘备得势后,刘协终会退出皇帝位的。刘备心怀雄心,其志不会甘为汉臣。刘协奔来刘备处,刘备会充分运用这块招牌,击魏曹摧毁东吴孙权,尽最大可能消灭政治对手,扩大地盘,扩充实力。而当一切军事操作获胜后,政治操作即夺取皇权自然要推上刘备的日程上来。毕竟,刘备自小就有野心,说自己长大后要乘坐羽葆车盖。

结盟关羽张飞并起兵,终极目的是给自己打江山,匡扶汉室只一个政治口号而已。 毕竟,刘备以义子和儿子的名字中的“封禅永理”四字,浓浓地透露着他的皇权野心,刘备想的是自己的皇权与日月相伴永远。这和秦始皇的想法,完全合拍! 既如斯,刘备若成功剪除各军阀的割据,汉献帝得退位让出皇权,是早晚的事儿。

三国乱世,为何没有“五胡乱华”发生?

三国乱世,为何没有“五胡乱华”发生

这足以说明汉朝的强大,即便是东汉末年,少数民族也不敢来侵袭我们。公孙瓒的白马军打的鲜卑闻风丧胆、马腾的凉州铁骑使羌胡俯首称臣、辽东的公孙家族更是称霸东北亚,隋唐时牛逼哄哄的高句丽在那时居然臣服于一个家族。 这只是汉末的一些个军阀,咱再看看三国。魏国,被称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克星。乌桓,当年和鲜卑同为东胡。

后来被匈奴打成了两半。其实力不次于鲜卑,后来在白狼山被曹操一战打垮。再说鲜卑,北方稳定时,曹操更是几次出兵讨伐其中不老实的部落。南匈奴,再未解体前,趁中原内乱搔扰汉朝边疆,掳掠边关百姓,蔡文姬就是被掠走的。后来,曹操统一北方后去要人,匈奴因为惧怕曹操果断放人。 吴国,剿灭内地的山越,收复交趾(今越南),驻兵台湾。

蜀国更不用说了,诸葛亮七擒孟获,一直打到缅甸以北。但他是以服心为上,比起魏国和吴国的武力征服,更仁慈一些。诸葛亮这一做法,不仅使他成为促进民族融合的历史人物。更使得西南少数民族直到今天也很稳定。 汉帝国在这种风雨飘摇的情况下,还能如此,可见其实力。西晋,怎可与之相比。(本人第一发这么长的文章,如果那里说的不对,请各位指出批评,喷子轻点喷。

三国杨修之死带给我们现代人哪些启示呢?

三国杨修之死带给我们现代人哪些启示呢

《红楼梦》上有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多么好的道理,但有些人却认识不到,自以为读了两本书,就是学问,自以为写了一首好文章便是成功,殊不知这世界上最大的学问是世事洞明,最大的文章是人情练达。杨修之死,就死在了这两件事没有做好:他自恃有才,完全置领导尊严于不顾。人家送给曹操一盒酥,你自作聪明,说什么一人一口酥,你卖弄了聪明,酥是大家吃的,在领导心里的讨厌是你自己种下的。

第二表现的比领导聪明。曹操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你能看出来这是太阔了的意思?你以为别人看不出来,别人看出来,只是不说而已。还有曹操梦中杀人,领导杀就杀了,你又不能阻止,你跑出来指着那个被杀的卫士说什么“丞相没在梦里,你在梦里而已”,瞎说什么大实话?你让领导怎么想?第三随便揣摩领导的心思。曹操以鸡肋为号令,你就在哪儿说什么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你话多,这是行军打仗,不是你卖弄聪明的时候,影响了军心,这个责任你能负担得了吗?瞎揣摩领导心思,你还乱讲话。

你不死谁死?其实三国这个时代有许多聪明人,诸葛亮、鲁肃、周瑜、荀彧、郭嘉,大家智商差不错,为什么有的人走得远,有的人早早就倒下了。除了天命(例如周瑜郭嘉命太短)信仰(荀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谁人情练达,看是洞明世事,诸葛亮让刘备三顾茅庐(至于有没有三顾茅庐,这个事是有争议的),看似高傲,但一出山在刘备面前严守臣子本分(一个鲜明对比,杨修在子嗣问题上站队曹植,刘备问诸葛亮该立刘封还是刘禅,刘备就说你这是的家事,把锅甩给了关羽),他从来不卖弄聪明,一生谨慎,所以他的位置做得最高,历史上名声最好

周瑜纳小乔,孙策纳大乔,雄姿英发的天下豪杰,与乱世佳人相结合一时传为佳话!周瑜和小乔凄惨的爱情故事在战乱的背景下,结局也就显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文章TAG:乱世  三国  聚侠  专区  游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