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前,兄弟之间就发生了许多事情,比如李渊劝李世民离开长安,把陕西东面全部交给他;后来建成、元吉又上疏,不让李世民去洛阳;李元吉密请杀秦王李世民、李渊不同意;建成元吉收买尉迟恭失败;元吉使壮士刺杀尉迟敬德失败;建成元吉诬告房玄龄、杜如晦,导致房杜二人被驱逐;李世民问计于李靖、李勣,这两位不说话。

你想想,这段时间长安城是何等波诡云谲,暗流汹涌,有人在下手,有人在观望,斗争是刀光剑影,紧锣密鼓,这时候李世民在长安城兵力上并不占优势,如果不是玄武门先发制人,那么人头落地的,可能是他自己。玄武门之变前,李渊曾经想把李世民外封,他想要避免两个儿子之间的争斗,劝李世民说:“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

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其实让他回洛阳,建天子旌旗,自带天策府谋臣猛将,那他就变成了明朝的朱棣,独霸一方,日后岂不是更加难制?李世民自己是愿意去洛阳的。但如此一来李建成更加不能挟制他,所以太子极力反对李渊把李世民外放,建成、元吉相与谋曰:“秦王若至洛阳,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不如留之长安,则一匹夫耳,取之易矣。

”然而就是这留在长安的“一匹夫”,依然神兵天降一般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禁军统领被他收买,内外联手,一击即中。在这场政变中,就连不是他阵营的李靖都保持中立,那么多文武百官在事变过程中都没有说话,默许了他的行为,投了李世民的票,可见他是何等的得人心!许多地摊文学爱好者总是痴迷于“李世民改历史”这样的段子,说什么“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屁话,但是,李世民并没有在史书中隐瞒他弑兄杀弟的政变。

甚至还鼓励史官如实记载。如果他真有修改史书,一手遮天的本事,难道不能把这件事掩盖过去吗?他确实看过史书,但真相却不是你们说的那样: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

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委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我给大家简单翻译一下,李世民确实想要看《起居注》,这个起居注是记录帝王一言一行的东西,说脏话骂人随地大小便都可能被记下来,按照道理帝王是不让看的——其实狗屁,唐太宗之前不知道多少人看过了。

他非要看,大臣们不让看,房玄龄和许敬宗就重新删减了一下,给他看了个《实录》,帮他隐瞒了玄武门之变等情节,李世民看了很生气,说——周公也杀过管叔、蔡叔,这不算个什么事儿,我杀个蔫儿坏的兄弟,也不用忌讳,请你们“削去浮词,直书其事”。大家看完就知道了,如太宗真是个改史书的家伙,他何必要让这段记载流传下来呢?我不是给李世民洗地,而是说——大家读历史,要有合情合理的判断,不要人云亦云,看了点哗众取宠与众不同的东西,就以为是真理。

再说了,中国历史上,帝王家骨肉相残的事情又不是他一家,从春秋时侯就开始了。说个政治不正确的话,封建帝王又不是道德完人,杀兄逼父算多大点事儿?治国有方,养民爱民,富国强兵不就得了?老百姓只记得贞观之治、万国来朝的文皇帝天可汗,不记得杀兄逼父的不孝子。别拿儒家那套逻辑套所有人。张大龄如此评价李世民:“三代以下英雄之主独称汉高祖、光武、唐太宗,然而高祖起义之年六八,光武兴复之岁三九,皆生长民间周历世故,未有出于纵垮裙展之中,发于孩提韶之始,而具凌驾四海之气,抱震撼八荒之才,如太宗者也。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不输  兵法  游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