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臆造品常带有“赏赐”“御赐”“钦赐”等词句组成的款识,伪造成皇室的赏赐品,对于不了解永乐瓷器特点的藏家更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明永乐 白釉梅瓶日本大阪市立东洋美术馆收藏有两件明永乐白釉梅瓶,瓶肩部用青花书“内府”两字,运笔疏朗,古拙浑厚,为永乐时期的御用器。国内类似器物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有北京市文研所曾在海淀区发掘出土一件明永乐“内府”铭白釉梅瓶,上世纪90年代北京某藏家曾在香港收购了一件明永乐“内府”铭白釉梅瓶,但这两件器物均无青花瓶盖。

古代老百姓需避讳皇帝姓名,那明朝“猪”怎么叫?

尽管也可以叫“豕”“豚”,但明朝依旧能说“猪”字,并不需要有什么避讳的地方。古代的确需要避讳,也就是避免在日常当中使用与皇帝名字一样的字眼。明朝皇室姓朱,可能很多人觉得需要避讳,猪肉、宰猪之类就成了大麻烦,可实际上古代讲究的是讳名不讳姓,明朝时期并没有对“猪”这个字眼做出什么禁止。所谓的避讳,是咱们的传统文化之一,比如唐代将老虎称作是大虫,因为李渊的祖上有位老祖宗叫“李虎”,因为避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东汉将秀才称作“茂才”。

但古代对于避讳,有自己的讲究,也就是讳名不讳姓,只避名讳,对姓氏不避。有说法称唐朝时期因为皇帝姓李,所以不准百姓捕捉食用鲤鱼,虽然这也就是小说《酉阳杂俎》当中出现的,但也证明,古代对于皇帝的姓氏,并没有避讳的地方。明朝的皇室尽管姓朱,但是因为讳名不讳姓的传统,“猪”并不需要去避“朱”的讳,就好像李唐时期也不避“李”的同音字,这才是真正的避讳。

在古代的时候,猪也并非只有“猪”这么一个称呼,还有豕、豚等其他称谓。虽然明朝皇室并没有下令说,民间百姓不能说猪肉、杀猪之类,但要是有些人觉得还是挺犯忌讳,那么也可以将猪肉称作是豚肉之类,都是个人的习惯。朱元璋原本就是穷苦出身,他知道民间百姓的疾苦,所以他自然也不会做出这么惹麻烦讨人嫌的事情,只因为自己姓朱,就不准大家叫“猪”,这是不可能的。

而且在明朝的《御制会典》与《明太祖实录》当中,猪出现的频率可不低。在明代的各种史料当中,从来就不缺少宰猪、杀猪之类的词汇,从这方面来说的话,明朝朝廷都根本不避讳这方面的事情,就更别说民间的百姓。当然,明代只有一位皇帝在位期间曾大规模“禁猪”,那就是明武宗朱厚照,不过倒不是因为他姓朱,而是因为他生肖是猪,他曾下诏禁止养猪、捕猪与杀猪之类。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为什么不写南明而只写到1644年?

南明史,犹如一场闹剧。写这段历史,容易气血上头,把作者气个半死。崇祯殉国后,在史可法、马士英等人的拥立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继位,年号弘光。这个名义上由弘光帝朱由崧统治,实际由马士英等人控制的偏安小朝廷,就是南明的第一个政权,弘光政权。弘光政权建立后,按理说,皇帝有了,朝廷秩序也恢复了。应该趁着北方混战之际,出兵北伐克复中原了吧?就算是缺兵少粮,无法出兵北伐,也应该君臣精诚团结,巩固统治基础,力图保住这剩下的江南半壁江山吧?然而,弘光政权在解决了内部问题后,却立即又开始了明朝的传统技能——内斗。

具体斗啥呢?先是朝廷内部相互撕逼。当时的内阁首辅是史可法,马士英排老二。为了增加自己在朝内的话语权,把史可法排挤下去。马士英推荐好友阮大铖出山。而由于阮大铖与东林党有仇,所以当听到阮大铖被启用后,东林党骨干,如钱谦益、吕大器等人,立马就不干了。他们以阮大铖曾经攀附魏忠贤为由,纷纷上奏章弹劾。当时,由于左良玉支持东林党,马士英不敢对东林党动武。

于是一时间,党争复起,在南明的朝堂之上,互骂之声不绝于耳。这场骂战持续了近一个月,直到江北四镇开始内讧,才消停下来。那么,江北四镇又因何内讧呢?这场内讧,简单地说,就是镇守徐州的高杰认为自己地盘太靠北,太不安全了。为了安全起见,他就带着人马,私自下南下,打算退到扬州驻防。这种调防,说白了就是造反。如果搁在正常时期,高杰早就人头落地了。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明朝  揭露  灭亡  深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