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随即放弃对曾的嘉奖。皇帝的买卖越做越大,光靠区区“导行费”就不够了。自己既然做了皇帝,就要发挥一下皇帝这个资源的优势。比如,当时司马直是著名的清官,因而皇帝特别减价,只收他三百万钱,派他作巨鹿郡太守。皇帝这么有经济头脑,那些“群众演员”也不含糊。

199年,被刘备截断投靠之路的袁术不得不退回大本营寿春,心情十分郁闷,便对手下说:"快去取些蜜浆来给我解渴!"却不料,被手下回怼道:"蜜浆没有,血水倒是有!"曾经风光无限的袁术听了这话,不禁又怒又悲,仰天长叹道:"我袁术怎么落的如此地步啊!"说完,连吐数口血,然后气绝身亡。

曾国藩为何放弃称帝,激流勇退?

作为湘军的统帅,曾国藩不是武将,而是儒帅,儒帅是文人出身而执掌兵权,而且,曾国藩还不是一般掌兵权的文人,而是极具韬略的智帅;而且,曾国藩是帅而非将,将擅长领兵打仗,而帅却需深谙军事韬略,能从军事大局、全局上去筹谋军事行动,所以,面对着十分关键的抉择时刻,曾国藩不会鲁莽行动,不会只凭勇力蛮干,不会让胜利冲昏头脑,而当湘军攻陷天京之后,面对当时及其复杂的局势,他需要再三思考,充分考虑好湘军的下一步计划,关键时刻,一旦迈错一步,将万劫不复!湘军阵营里,勇猛将领们在攻破天京之后,都沉浸在一片胜利的气氛中,意气风发,狂饮狂欢,感到大功已成,天下无敌了。

可是,在湘军阵营里,却早有人在思考着湘军的下一步计划了。比如,安徽巡抚、湘军的水军都督,曾国藩的门生和知心部下彭玉麟,就在思考着湘军下一步该怎么办?彭玉麟一贯处事稳妥、为人低调,但能深谋远虑,在天京被破已成定局之时,便在思考着未来计划了,他对湘军的未来和他的恩师曾国藩的下一步决策十分关切,对于前景的深虑使他坐卧不安,他专程从天京赶往安庆,呈密函给他的恩师曾国藩,既含蓄又直接地寻问:“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曾国藩于大帐中阅信之后,将信揉成一团放在嘴里吞下,他轻轻哼了一声:“雪琴欺我!”深思片刻之后,曾国藩提笔书写出一句诗:“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曾国藩画像其实,彭雪琴在思考的重大问题曾国藩早就在思考了,作为湘军统帅,他想得比彭玉麟要更深远,他能不知道天京被湘军攻下之后,“东南半壁无主”的局面吗?此时,曾国藩心中已基本有了决定,于是,他写下了这一句诗来表达他的心境。

其诗意为:依偎着高高的蓝天,观赏着辽阔大海,阳光照在海面上,浪花飞溅,如光如花,光辉灿烂,充满着魅力和诱惑,可是,人该有宽阔的胸怀,该能藏高山流水,能自知自悟,更该能有一份超然的态度和执着的坚守,勿轻易因诱惑而心动。诗的前一句出自苏轼的《和蔡景繁题海州石室》,原诗有“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后一句出自王安石的《伯牙》,原诗是:“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曾国藩在苏轼和王安石的诗中各摘出一句放在一起,表达他从高远处看待事物的超然心境。其实,这是在回答彭玉麟的问题,表明他无意于江南半壁江山。其实,此前,雄才大略的湘籍名将左宗棠在浙江巡抚任上,也曾问过曾国藩类似的问题,他致函曾国藩曰:“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国藩看过,心知肚明,将左宗棠问话中的“似”字改为“未”字,退还给左宗棠,左宗棠看到了“鼎之轻重,未可问焉!”心里便明白了。

当时,湘军阵营里确实有一些人在思考或鼓动曾国藩乘势“黄袍加身”的事,1864年(同治三年)7月19日,湘军攻陷天京之后,曾国藩所统帅的湘军集团确实有诸多的有利条件:曾国藩总督两江,拥兵30多万,江南半壁河山的督抚是曾氏的学生、同乡或友好,曾国藩已成满清入关以来汉族官员中最大的权臣,就连清初的吴三桂都无法与之比拟,曾氏兄弟和曾的门生们占据着满清王朝最富裕的江南宝地,这让一些有智谋的人为曾国藩想入非非。

曾国藩画像可是,曾国藩为何要对左宗棠表示“鼎之轻重,未可问焉!”,为何要对彭玉麟的询问写下了“流水高山心自知”的诗句呢?其实,曾国藩并非真的有超脱的心态,并非真的很看到得开,并非真的是没有考虑过“黄袍加身”,而是真切地感受到,湘军攻下天京之后,湘军面临着十分凶险的局势,功高震主的局面已经形成,兔死狗烹的危险正逼近他。

 1/6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太守  作威作福  汉朝  放弃  初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