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是曾国藩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因而,如果曾国藩竖起反旗,不仅要对付由官文、富明阿、僧格林沁等将领统领着满蒙重兵,而且还要对付左宗棠、李鸿章的楚、淮两军,曾国藩“黄袍加身”能有把握成功吗?对此,曾国藩没有完全的把握,而一贯统兵谨慎的湘军统帅,难赢的赌局,他是不轻易下注的。第四,曾国藩号称著名理学家,他正是以重仁义、讲忠孝来组建湘军的,也是以此作为理论旗帜来反击太平军的,而一旦他举起反旗,便失去精神旗帜,失去基本理念,成为众矢之的。

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的理学家,他历来推崇仁义,大讲忠孝,他正是以忠心理念来组建湘军,十分重视通过宗亲文化和血缘关系来凝聚湘军将士的力量,也是以儒家的伦理文化来破解太平军的神学文化。若是曾国藩举起反旗,他所竖起的忠孝旗帜就彻底倒了,曾国藩还是坚持儒家思想的理学家吗?湘军还是仁义之师吗?还能做到“得道多助”吗?曾国藩曾是原翰林院和礼部的高官,他对于儒家思想和忠孝理念的重大作用是最清楚不过了,他不会举起反旗,毁掉仁义旗帜,而去干冒险的“黄袍加身”的事。

曾国藩书法此外,连年的战事使江南大地倍受蹂躏,大众受难,民不聊生,三湘大地,多少子弟加入湘军而死伤无数,在攻陷天京之后,理学名家曾国藩既已厌倦了战争,又不再想让三湘大地再失去湘籍子弟了。因而,他放弃了“黄袍加身”的机会,选择了急流勇退。攻下天京后,他不想再战了,他宁愿整修秦淮河,重修夫子庙,恢复科举考试,重印明末大儒王夫子的《船山遗书》,极力向清政府伸出橄榄枝,向天京民众布恩示好,着力于塑造自己“中兴名臣”的贤臣形象。

东汉末年为什么军阀不受皇帝统一?

东汉末年的多位皇帝,即位时年幼,且早亡。在位后,年龄稍长的汉桓帝和汉灵帝,又贪于享乐,昏庸无道。朝政多为外戚和宦官把持,造成了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公元184年,东汉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巾军农民起义。东汉政府由于国力衰弱,只能让地方政府和地方豪强自募兵马自行镇压起义。这就造成了地方的势力的坐大,坐强。当宦官和外戚争权发生变乱时,地方军阀董卓以勤王之名入京,并废少帝、立献帝。

太守相当于当今的什么官职?为什么?

“太守”是封建王朝郡县制下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景帝之前叫“郡守”,汉景帝之后改称“太守”,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封建王朝的行政区域划分也一直有所改变,所以“郡守(太守)在不同时期对应今天的官职也有所不同,下面简单说明一下: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而且那时候“郡”是比“县”还要低的行政单位,由于中国还未一统,且“郡县制”也还未成形,所以这里就不予讨论。

到了战国时代,各国开始逐渐形成“郡县”两级管理体系。秦国统一后,废除分封,在全国设置36郡,郡下设县,县下设有乡,里,亭三级。所以此时的郡守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秦朝律法规定,“里”才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而“亭”只是治安机构,所以“里”相当于今天的乡镇一级。西汉建立后,西汉王朝延续了“郡县制”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分封制”,所以西汉就出现了“郡国并行制”,不过王国与郡守的地位相差无几,汉景帝时期,改“郡守”为“太守”,此时的太守依旧相当于今天的省长。

到了汉武帝时期,他将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一刺史,用以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类似于监察御史,到了王莽时期,他将州刺史改为“州牧”,将十三州改为九州,并大大提高州牧的职权,使之成为地方行政长官。所以此时的“州牧”在职权上已经取代“太守”成为类似于今天的省长级别,但由于新朝存在时间很短,所以新朝灭亡后,“州牧”一职随即被取消。

东汉建立后,基本延续了西汉的行政划分,直到东汉灵帝时期,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朝廷再次设立“州牧”,使之位居“太守”之上成为一州最高行政长官,所以此时的“州,郡,县”三级就类似于今天的“省,市,县”三级,因而此时的“太守”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市长级别了。后来在南北朝时期,“州郡县”三级制度逐渐混乱,天下州郡县越来越多,甚至有的州已经没有可管辖的郡,所以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罢天下诸郡,设立“州县”制,一州长官为刺史,后来隋炀帝又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到了唐朝,又有几次“州”“郡”之间的变换,最终在唐肃宗时期确定为“州县”制,“太守”从此不再是正式的官名,但成为了“一州最高长官”的别称,例如“刺史”,“知府”。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太守  作威作福  汉朝  放弃  初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