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雍正就当过镶白旗的小旗主。雍正继位之后,他儿子洪昼还当过正蓝旗的大旗主。此政策一直延续到了道光皇帝时期,才算是把八旗完全控制在了皇帝的手中。总结:清初时期,旗主对本旗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为了巩固皇权,从皇太极开始,清代皇帝就开始分化旗主们的旗权。在乾隆皇帝的中晚期,旗主已经名存实亡。到了道光时期,已经没有所谓的旗主了。

历史上,满族的八旗是如何区分的?都有哪八旗?贵族是哪个旗?

八旗是清朝特有的集军事、生产和行政管理于一体的社会组织,旗下之人称作“旗人”或“八旗子弟”。八旗的雏形来自于明代女真人(满洲人)的射猎小队“牛录”。努尔哈赤将这一制度进行了改善,于1615年正式创立八旗,依位次,分为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八个旗色,随后数十年的征战和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吸收了蒙古、汉人等族群而增设蒙古和汉军八旗,形成了一个以满洲为核心、蒙古、汉军为主体的多族群联合的社会集团。

八旗对清兵入关和此后维持政局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出征平叛,无役不与,因此被清朝统治者视为“国家根本所系”。清廷在施政方面采取旗民分治的政策,在汉地的统治基本上沿用明制,而八旗在行政隶属上则独立于这一体系之外,因此又被称为“国中之国”。八旗子弟“生则入档,壮则当兵”,故以披甲从军为主要职业,此外还可选择出仕,他们在教育、科考、任职、律法等政治、经济领域均享有一定特权。

自清中后期,由于八旗人丁的滋生而兵额有限,闲散旗人增多,从而导致了八旗生计问题突显。相对安逸的生活也造成了八旗兵丁逐渐疏于操练,给了湘军等汉人地方武装的崛起的机遇;另一方面,西方列强用新式武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统治者尝试对八旗进行改制以适应时局,但都收效甚微,无法阻止清朝和八旗走向衰败。虽然整体上,八旗有满洲、蒙古、汉军三部分之分,但具体而论,八旗中的族属成分要更为复杂。

它主要以满洲为核心,以汉、蒙古为主体,辅以高丽、索伦、锡伯、回和俄罗斯等族群,甚至还曾一度有安南人加入。族源为汉人者主要隶属于汉军八旗,一部分隶属于内务府旗鼓佐领下的包衣组织,另有一部分为满洲旗份下的正身旗人;族源为蒙古者主要隶属于蒙古八旗,少部分隶籍于满洲八旗,还有极少部分曾在明朝为官者隶属于汉军;族源为高丽者主要隶属于八旗满洲旗分佐领下,其余大部分隶属于内务府高丽佐领下的包衣组织;索伦、锡伯等主要为天聪、崇德年间以及清兵入关后被编入八旗的新满洲;族源为回人者主要为乾隆年间来京居住的和卓及其部属;阿尔巴津人则源自顺治、康熙年间归附清朝的俄罗斯人,清廷将其收编在镶黄旗满洲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俗称“俄罗斯佐领”。

八旗内部的各色人物中大体上可以分为外八旗人、包衣和旗下家奴三种。外八旗即八旗中的旗分佐领,主要源于入关前的自由民阶层,也是八旗的中坚力量。上至天潢贵胄、豪门世家,下至普通的八旗子弟,中间虽然存在着许多爵职等级,但都同属于这个阶层。包衣则是服侍皇帝、旗主、宗室领主的家内奴仆和庄园壮丁,但包衣在法律上并没有贱民的身份,实际上属于《大清律例》中良人的范畴。

内务府以及大部分下五旗包衣都是正身旗人,拥有独立的户口,有的还拥有自己的旗下家奴。包衣因战功或皇室恩赐也可改隶于旗分佐领下,这也是抬旗的一种方式。旗下家奴则是八旗大臣和普通旗人的家仆,他们没有独立户籍,隶属于主家名下,所以又被称作“户下人”或“八旗户下家人”。旗下家奴属于《大清律例》中的贱民之地位,无法参与科举或出仕。

清初,即便普通旗兵亦广泛拥有家奴,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作为随丁同主人征战。在取得战功后,可获得独立开户,成为“开户人”,但仍与正身旗人有别,在选兵方面只能担任等级最低的步甲。清中后期,八旗生计问题突显,大量旗下家奴被放出或卖与汉人主家,很多旗人已不再拥有家奴。大量开户人也被乾隆帝下令出旗,但仍有少部分开户家奴因为历年已久,无从查考来源而跻身正身旗人行列。

八旗为什么又叫二十四旗,里面哪个旗地位最高?王爷贝勒们是不是都在正黄旗?

八旗最早源自“牛录制”,实际上即是当时清太祖为了更好统帅手下人,将他们以某一个数量为单位进行了编队。比如说,以一百个成年男子编为一个小队,而这些成年男子及其家庭后裔便世世代代都属于这个小队。这种小队的满语叫牛录(满文niru),汉语叫佐领。后来小队越来越多,为了方便管理,就在其上加设了中队和大队,也就是几个小队隶属一个中队,几个中队隶属一个大队。

这种中队的满语叫甲喇(满文jalan),汉语叫参领。大队的满语叫固山(满文gūsa),汉语叫旗。前前后后,一共建立了八个大队,他们依照颜色进行区分,这就是从“牛录制”发展到了“八旗制”,八个大队也就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八个旗。再后来随着八个大队的人口进一步增加,每个大队内部又根据人丁特点不同分成了三个大队,这就分成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故而也被称为“二十四旗”。

八旗没有高低之分,但是有“排序”的先后。清代八旗的“领主”和“旗主”在清前期经常更变,最后在顺治朝基本固定下来,其格局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三个旗内不设领主,直属皇帝,因为这三个旗的旗主都是皇帝本人,故而这三个旗被称为“上三旗”。而剩下的五个旗,则分给各个高等皇族作为“领主”,各旗有一个“旗主”,故而被称为“下五旗”。

在确立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同时,还确立了八旗正式的排序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以镶黄旗居首,所以镶黄旗还得到了“头旗”这个特殊的称呼。但是说到底,这个排序跟旗人的身份没什么关系,并不是说镶黄旗的人就比正黄旗的人高贵如何。清代皇族多数不是正黄旗的。一个皇族宗支的祖先都是一位皇子,所以大多数都是入八分的宗室王公。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下一页

文章TAG:八旗  网站  制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