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到了四川地区,也听说了这个故事,又把他加封为了赤城王。等到了宋朝时期,张乖崖在宋真宗的安排下,进入蜀地治理益州叛乱。在这个过程当中,张乖崖曾经进入寺庙当中求福。等到大胜归来之后,把好消息报告给宋真宗,追了一个圣号“清源妙道真君”。经过宋唐两代皇帝的加封之后,有关于二郎神的名声越来越大,二郎神的寺庙也越来越多。

不过有一段时间里面,由于宋朝的国姓为赵,又和赵二郎同音。当时很多人就把这种情况加到皇帝身上,把皇室描述成了鬼神,因此在很某一段时间里面,二郎神曾经被大肆打压。宋朝大太监杨戬现在但凡是提到二郎神,都认为他的名字是杨戬,而杨戬却是宋朝的一位大太监,两人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在很多文学作品当中,宋朝有着两名非常出名的宦官——杨戬、童贯,两人一文一武把持着朝政,可谓是害死了一大批的人。

我们的主人公杨戬在皇宫当中主要从事管理后花园的工作,机缘巧合之下受到了宋徽宗的喜欢,从此可谓是平步青云。甚至曾经出任节度使、太保等重要官职。相对于之前的两位二郎,杨戬的名声可不好。他随意的收取别人的地租,由于不堪重负最后到人别人家破人亡。由于本人是宦官,经常出一些馊主意,喜欢亲自阉割一些犯罪人员。传说宋徽宗的妃子韩夫人,有一次生了非常重的病,在杨戬的陪同下,前去二郎观求福。

不过寺庙当中的庙官看上其美色,晚上化作二郎真身显圣,要和韩夫人苟合。不过他的这些小心思,被杨戬所识破,救下了韩夫人。后来以讹传讹,就把二郎真神显圣的传说安在了杨戬身上,大太监也就莫名其妙的当了神仙。其实有关于二郎神真正的身份,外界一直是传说颇多。而真正把二郎神叫做杨戬,也是开始在明朝的《封神演义》当中。

《康熙王朝》姚启圣深得圣心,却为何又功成身退不愿为官?

那是因为姚启圣深知康熙皇帝的秉性,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的古训,深知一代名将周培公的下场。论功劳,姚启圣只有平台一功,而周培公却有平三藩、收辅臣及平定太监造反等诸多功勋。可是二人的下场却天差地别,周培公在平三藩即将胜利之时被召回,授盛京将军,在苦寒之地郁郁而终。而姚启圣则在收复台湾之后主动乞骸骨,告老还乡,康熙则封他西湖侯,并赐他行宫一座,藏书万卷。

这二人都是治世能臣,可下场却天差地别,原因就在于两点,一是“知进退”,二是能否会“藏”。周培公被康熙发掘以后便屡立功勋,从蜡烛没捻就能判断出来太监造反,平了杨启隆的叛变。与图海带三千家奴平察哈尔王,单刀赴会招抚王辅臣,与吴三桂决战鄂湘,战功赫赫,吴三桂大败已成定局。可是此时满朝上下(尤以满臣为多)都开始弹劾周培公,原因便是害怕此时手握几十万精兵且又能征善战的周培公成为第二个吴三桂。

康熙是最多疑的人,他在平鳌拜的时候便派人监视过自己的心腹手足魏东亭,更何况是汉人大臣周培公呢。所以康熙就坡下驴,急召周培公回京,而令图海为主将,将这件不世之功给了满人图海。而功高盖主的周培公却被发到了满人的老窝——盛京,在那里周培公是翻不出什么浪花的。所以周培公的结局悲惨就在于他不知道在该退出的时候退出,并且不知道守拙,每次康熙的意图他都能领会,并且当众表达出来。

哪个皇帝会希望自己的臣子能这样清楚自己呢,皇帝需要的是下边人的无条件服从和自己的天威难测,绝不会希望自己肚子里有一条蛔虫。而姚启圣显然从周培公这里吸取了经验教训。姚启圣是一个怪人,从封疆大吏做到了九品司厩,更是让顺治谕旨此人决不可再次重用。他之所以能进入康熙皇帝的法眼,那就是因为这是周培公临终前的举荐。

姚启圣此人持才傲物,目空一切,是康熙最厌烦的人。康熙更是对姚启圣直言“有时候朕真想杀了你”。可是康熙还是重用了姚启圣,那是因为只有姚启圣才能对付施琅,才能尽快平台。康熙力排众议,给了姚启圣节制诸省台务的大权,而这也让姚启圣得罪了不少满族显贵。平台之策在几年之后终于显出作用,台湾在姚启圣的施琅的通力合作之下收复。

这时候的姚启圣立即回京面见康熙,祈求告老还乡,并拍了他的一次大马屁。他说能生于康熙之年是姚启圣之大幸。因为只有康熙才会用姚启圣,让他来完成这不世之功。康熙在这个狂傲的士子嘴里听到了服软的话,自然是开心的莫名,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并封他为西湖侯,赐行宫一座,藏书万卷。功劳巅峰知道修退路,这就是姚启圣的聪明之处,他若是留在朝中做官,想必早晚会让恨他入骨的康熙处死。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弹弹  手游  鹊桥  上架  时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