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的武功,主要特色就是“一力降十会”,没有什么“魔法”加持。那么武功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魔法”加持的呢?根据仙人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看,物理攻击武术升级成“魔法攻击”的武功,应该跟晚清时的义和团运动有关。可能是匕首,也可能是小刀小叉银疙瘩。

内功、武功、剑法,根本都是假的,为什么小说里还写得栩栩如生?

内功、武功、剑法,根本都是假的,为什么小说里还写得栩栩如生

意思的问题,煮鹤不缺席。题主所说的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武侠小说里把它们夸大了而已。首先说“内功”。其实内功或真气这种东西,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算不上什么稀奇的东西。早在考证大约为西汉时代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多次提到了“真气”这个词。在《黄帝内经》中,对于真气的解释是这样的:真气者,经气也。

这大约是对“真气”最早,也最准确的解释。后世不管是道家导引真气的内功,还是修炼真气的气功,大致上都是宣称培养这种体内看不见摸不着的“气”,来实现某些特殊的功能。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最初无论中医还是道家,修炼内功真气都只能用来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并不能修出来什么特殊能力。认为修炼内功可以具备特异功能,那是近现代新派武侠小说盛行以后才出现的新东西,严格来说不属于“传统文化”之内。

第二就是武功。武功也就是武术或功夫。这种人与人之间搏击的技术,肯定是存在的。而且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文字记载的专业搏击技术培训的人或机构了。只不过早期的武术都是纯“物理攻击”,训练的方向是提高人的体能,提升对武器的熟练程度来提高杀伤力。这时候的武功,主要特色就是“一力降十会”,没有什么“魔法”加持。

管你多能蹦哒,力气大就是王道!比如《隋唐演义》中排名第一的李元霸,脑筋虽然不好使,但两个擂鼓瓮金锤一个重达四百斤,总重量高达八百斤。面对这种程度的神力,一切技巧自然都是浮云。而且历代有设武举的王朝,都有举石锁,拉硬功这类考核力气的项目。从《水浒传》中对晁盖练武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真正练武的一些端倪:原来那东溪村保正,姓晁名盖,祖是本县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

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最爱刺枪使棒,亦自身强力壮,不娶妻室,终日只是打熬筋骨。以晁盖的财力和名气,在江湖上也算得上是一号人物了。但他学武的方式也不过是不近女色,终日打熬筋骨(努力健身)。而且《水浒传》中好汉们的武艺,一部分是天生神力和狠劲儿,一部分是来自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军官,像“打虎将”李忠一类的耍把式卖膏药的,压根儿上不了台面。

这一点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他《纪效新书》中也有提到过,他对李忠这类人的评价,跟《水浒传》王进说史进一样:这些花棒耍起来虽好看,但上阵之时全无用处,赢不到真好汉。跟戚继光同时期的抗倭名将俞大猷更绝。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到处跟人比武,曾经跑到少林寺去找少林武僧们切磋,结果少林武僧一败涂地,俞大猷当面批评他们名不符实,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值得赞扬的是,当时的少林武僧很务实。打不过被骂也不怀恨,反而痛定思痛的派人跟着俞大猷学艺,后来这些跟着俞大猷武僧不但上了抗倭战场,他们中一些没有回河南的,还在福建莆田开创了南少林一脉。说了这么多,其实说的“武术”或“功夫”,还是纯物理性的技能。那么武功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魔法”加持的呢?根据仙人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看,物理攻击武术升级成“魔法攻击”的武功,应该跟晚清时的义和团运动有关。

因为义和团的人,最初基本都是练习物理攻击的武术团体,但后来随着这个群体的发展壮大,几乎都强化成了全魔法攻击的“功”。后的新派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原理和形式大多跟义和团一些低配版的“功”非常相似。(为什么要选用低配版的“功”?高配版的威力太大,会影响宇宙平衡……)物理攻击武术肯定是存在的,但魔法攻击的武功存在的几率却无限接近于零。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飞来飞去,伤人于百步开外的神奇武功,基本上都是新派武侠小说的贡献,即使在古典小说中都是没有的。最后就是剑法题主说剑法不存在,很明显是错误的。有剑这种兵器存在,肯定就会有与之配套的使用方法。你每天在公园里看到的那些耍剑的老人,每一个都至少会一套剑法。只不过有没有杀伤力?能不能用于实战?这就是另外的问题了。

而且从广义上来说,“剑法”往往并不单指用剑这种兵器的用法,而是涵盖了所有兵器的使用方法。如抗倭名将俞大猷所写的《剑经》中,不但介绍了勾、刀、枪、耙等兵器,介绍最详细的还是棍法。俞大猷之所以会这么做,就是因为“剑”在古代一度是所有兵器的总称。比如唐宋的志怪故事当中,能斩妖除魔,用飞剑于取人头于千里之外的“剑侠”,他们兵器往往并不是剑。

可能是匕首,也可能是小刀小叉银疙瘩。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放着冷光的蜡丸或锡丸,但这些东西都被称为“宝剑”。不用它们的时候可以放到身上或箱子里,用的时候只需嘴里念念有词,那一抹冷光就会飞出去割目标的人头。而且比较有意思的是,在一些小说里这些小东西割了人头以后,居然还能打包带回来!这种神乎其神技能,在古代也被称作“剑法”或“剑术”。

然而到了唐宋以后,这些神奇的“剑侠”就很少出现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种技术太犯规了!比如在《水浒传》中,打虎英雄武松对线会飞剑的包道乙,只一个照面,武松连包道乙的脸都没看清胳膊就没了。这种“剑术”杀伤力太大,又经很明显不起推敲,所以后来小说里一般都不愿意再用它了。直到民国时期还珠楼主的《蜀山传》大火,里边的人物几乎人手一把飞剑,一言不合就用飞剑在空中“放烟花”,让这种技术重新振兴了一把。

如今仙侠小说中毁天灭地炸星球都属于常见的现象,但这种飞剑千里之外取人头的“剑术”依然并不常见。可见这种干扰平衡到犯规的“剑术”,在小说中的应用难度有多大。总结网上常说:武侠是成年男人的童话。作为一种通俗文学,武侠小说一类的休闲文学,注定只能以天马行空的虚构来吸引读者。因为大多数人都没有那个耐心去读枯燥乏味的历史或哲学的专著,而喜欢那些能够挑动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很快就能感觉到愉悦的“精神速食”。

所以在武侠一类的文学作品里,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想象力,远比严谨真实更重要。如今网络上有不少人喜欢以“还原真相”的标准去审查小说,甚至武侠神魔类都不能幸免。其实这跟花几块钱在两元店买了个玩具汽车,却又抱怨自己没办法开走一样——无聊且幼稚。小说本来就不是“调查报告”,武侠神魔类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更是越夸张,越诡异越好。


文章TAG:魔法  加持  星座  能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