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山海经》变得复杂了,并没有直接描写共工和颛顼的大战,而是描写了共工在昆仑之丘建立帝台,真正和共工大战的是大禹,大禹杀了相柳浇筑帝台。大禹治水深得民心,得道者多助,各地神氏都向共工发起了攻击,共工很快就招架不住了,他心想大势已去,于是就愤然撞了不周山。

水神共工到底有多复杂?

水神共工到底有多复杂

对待共工这个人,我们一直感到模糊和困惑,在《竹书纪年》描述帝尧命令共工治理河水;在《史记》中共工成了四凶之一,被流放到幽陵;《淮南子》中他又变成了和颛顼争帝怒触不周山的水神;到了《山海经》中共工非但没有和颛顼战死,反而活到大禹时代,被大禹打败;更有甚者描述共工和女娲的战斗等。于是为了让共工的存在变得合理,有人自作聪明的编造了共工其实是个氏族部落,不同共工其实是不同时期的部落首领,这样就让不同身份的共工的存在变得合理了。

其实因为这种小聪明误导了很多国人,让他们以为共工不是一个神,而是一个氏族。研究共工,首先我们要确定共工的身份,《山海经》有关炎帝到共工一系的族谱,“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yāo)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共工属于炎帝后裔,这也就符合为什么共工敢于和颛顼争夺不周山的原因,毕竟炎帝一族和黄帝一族是世仇,共工去不周山攻打颛顼非常合理。

所以《史记》里所谓四凶的共工被流放到幽陵的说法不成立,因为共工和帝舜是不同领地的诸侯王,帝舜没有条件流放共工;共工不是帝尧的部下,怎么可能听从帝尧的命令去治水,而《竹书经年》里共工听从尧帝命令去治水就是谎言,共工和帝尧不是上下级,而是敌对关系;《淮南子》描写颛顼和共工的不周山非常准确,这也符合共工的身份;至于女娲战共工的故事更是扯,女娲是创世神,共工是新神,两位神的历史都不交集。

但是到了《山海经》变得复杂了,并没有直接描写共工和颛顼的大战,而是描写了共工在昆仑之丘建立帝台,真正和共工大战的是大禹,大禹杀了相柳浇筑帝台。其实很多人忽略了一段描述,“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其实这里就是不周山之战的场景描述。恐怖程度堪比地狱,而颛顼在这次大战中死去,死后埋葬在务隅山。

大禹战共工,杀相柳则是颛顼和共工大战的后续。很多人以为共工是华夏神话中独有的神,其实我们能在很多神话中找到共工的影子,比如《圣经》,古实从古实全地迁移到示拿地,对应的是祝融降江水,而古实的儿子宁录对应的就是共工,就连两人再次迁移的路线也是如此一致,共工来到不周山发动了不周山之战,而宁录来到索多玛发动了索多玛之战。

共工为何发怒撞倒不周山?

共工为何发怒撞倒不周山

共工怒撞不周山是一个关于失败者的故事,其实他撞得也不是山,而是一个天柱。这一撞,天塌地陷,所有的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所以作为一个失败者也并非失败得一败涂地,从神话传说的角度解释了一些自然现象的存在。那么这个神话传说因何而起呢?共工是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神话中主角共工氏。他本人姓姜,名号共工氏。

从他的姓和号不难推断出,他所处的时代正处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阶段。这里涉及到姓的起源,姓和姜都带有女字,这是母系氏族地位的标识,子女都跟母姓。比如黄帝姓姬,轩辕氏。这里的氏是父系氏族社会逐渐加强的标识,共工氏,轩辕氏都是男权地位的表达。共工氏是神农炎帝的后代,它的部落以农业为主,主产水稻,因而很擅长治理水,发明了很多筑堤蓄水的好办法。

他还有个儿子叫后土,在农业生产方面也是一把好手。父子俩把自己的部落经营得很好,把水利灌溉也管理得很好。故事如果讲到这里结束了,便不会有撞不周山的情节了。下面讲正题,共工撞不周山有三个版本,我个人更喜欢第一个版本。第一个版本共工为了更好的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对水利灌溉做一些修整。由于地势高低的问题,常常造成低的农田被淹,而高处的农田则浇不到水。

为此,他想了个办法,把高地削平,这样既解决了高处灌溉的问题,也扩大耕种面积,还增收。这当然是一个好主意。但是,当时当权领导颛顼,是黄帝的后代。大家知道黄帝和炎帝有过一场大战,就是著名的阪泉之战。炎帝败了,向黄帝称臣。因此掌权派是黄帝的子孙,炎帝后代共工的一举一动,这在颛顼看来都是想搞事情。于是颛顼处处阻挠共工整修灌溉工程。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水神  申公豹  共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