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清军突然进攻,并且由于崇祯帝对卢象升的不信任,令其战死在巨鹿,无将可能用的崇祯只能调孙传庭对付清军。这一重大战略失误,给了李自成可乘之机,很快便卷土重来,之前孙传庭的努力几乎白费,倘若卢象升能守住京师,孙传庭剿灭李自成,局面会大大改观。时局紧迫到这般地步,孙传庭要求回关中剿匪,而崇祯命令其戍卫京城,几番拉扯之下,竟把孙传庭打入监牢,这一关就是三年。

崇祯的疑心病总是在关键的时候发作,一步错、步步错,等到李自成再次发展壮大,也就再也无法收拾了。 综上所述,崇祯帝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且疑心太重,为此丧失大把的机会,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都是因此而死,“然皆诸臣误朕”,这点实在难以服众,这些名臣宿将皆在为国而战,最终他们却因自己人而死,令人惋惜。除了主观因素,还有很多客观因素,比如天灾、瘟疫,再比如党争顽疾,这些也是崇祯帝难以改变的,但亡国之君,难辞其咎!当然,我们也是事后诸葛亮,如果真正站到崇祯帝的角度思考,或许这是最好的结局了。

开国皇帝的号是怎么起的?有什么样的说法?

皇帝的称号分为三种,庙号、谥号以及年号。庙号和谥号一般一个皇帝只有一个,而年号,一个皇帝却有很多。庙号,一般有太祖、太宗、高宗、中宗、仁宗等。比如现在比较热的《清平乐》里,宋仁宗就是赵祯的庙号。谥号,一般有高帝、文帝、武帝、宣帝、炀帝等。比如说我们非常熟悉的汉武帝的谥号就是孝武皇帝,他的庙号则是汉世宗。

至于年号,每朝每代每个皇帝,年号基本都没什么相似之处。基本上就是根据爱好来取,明清时期皇帝都只有一到两个年号,比如说康熙、乾隆这就是年号。此前年号更迭频繁,唐高宗李治当了34年皇帝,却有14个年号之多。搞清楚这一点,我们就能够研究一下,历朝历代,开国皇帝的庙号、谥号和年号到底是怎么确定的了。开国之君的庙号,一般是太祖、高祖居多。

所谓庙号,顾名思义,就是在庙里面的称呼。皇帝去世以后,一般都会被供奉在家庙当中受到子孙后代的祭祀。到了几代以后,由于人员过多,原来的庙就要被毁掉,集中到太庙一起祭祀。而且隋朝以前,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比如说汉文帝、汉武帝都有庙号,可是夹在中间的汉景帝就是没有庙号,那个时候的人不太喜欢自欺欺人。汉朝的开国之君是刘邦,他的庙号就是汉太祖,《史记》中对此有误,记载成了汉高祖这是不对的,刘邦的庙号就是太祖。

此后庙号为太祖的开国之君还有很多,有些是子孙追封的,比如说曹操没有称帝,被曹丕追封为魏太祖。司马昭没有称帝,被司马炎追封为晋太祖。还有一部分开国之君的庙号是高祖,比较著名的就是唐高祖李渊。虽然李渊存在感比较低,但是这个庙号大家还是非常熟悉的。除了李渊以外,大一统王朝中,还有一位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他的庙号也是高祖,被称之为隋高祖,不过这个庙号比较生僻,我们一般叫他的谥号隋文帝。

除了李渊、杨坚以外,基本上大一统王朝的开国之君中,没有庙号为高祖的皇帝了。那些割据政权中用高祖作为庙号的开国之君倒是不少,比如说后赵高祖石勒、前秦高祖苻健、北魏高祖元宏等等。开国之君的谥号,一般是高皇帝、武帝、文帝居多。隋朝以前,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所以隋朝以前的皇帝,我们都会称呼他们的谥号。而隋朝以后,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所以庙号就取代了谥号,成为了大家嘴上常常提起的皇帝称号。

最初谥号分为美谥和平谥,对天子是没有恶谥这一说的,毕竟谁也不想自己的祖先得到恶谥,就算这个人做天子再失败也不行。即使改朝换代,给前朝亡国之君的谥号,也不会是恶谥,因为哪个朝代都有亡国之君,谁也不想自己的子孙后代包括自己有几率得一个恶谥。但是周厉王暴政以后,谥号就分为了上谥、平谥和下谥,下谥就时贬义了。

开国之君的谥号,一般都是高皇帝,比如说刘邦的谥号就是汉高帝,所以我们要么称呼刘邦为汉太祖,这是庙号,要么称呼他为汉高帝,这是谥号。除此之外,谥号高皇帝的还有魏太祖高皇帝曹操,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等等。开国之君还有文帝、武帝作为谥号的,一般是因为前人开创了基业,自己坐享其成,创立了帝国。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1w4  第一天  升级  讨论  皇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