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身体非常康健。据《明史》记载,落水的前一年,朱厚照还“东西游幸,历数千里,乘马,腰弓矢,涉险阻,冒风雪,从者多道病,帝无倦容。”明朝皇帝大多一生都在跟文官斗争,要么死,要么退居幕后,而史书是文人记载的,这样他们的名声能好得了吗?崇祯为什么杀魏忠贤?会不会是跟文官妥协?他未必不知道他哥熹宗怎么死的?不要看什么史书记载,那都是假的,史书怎么记载光绪的死?结果化验他的头发,是死于砒霜中毒吧?如果有一天,能解刨正德皇帝的遗体,大概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崇祯的多疑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导致明朝亡国的?

关于这个问题,大飞哥认为崇祯的多疑是幼年时期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幼年的崇祯皇帝,年仅5岁就失去了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刘选侍生生被父亲朱常洛赐死,年幼的朱由检就交给李康妃抚养,生在皇家,没有任何亲情可言,自己的父亲朱常洛虽然贵为太子,每天过得也是提心吊胆,心情郁闷,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随时都可能夺走他的太子之位,所以他的性格懦弱,心情也是压抑到了极点,心情自然而然的也就影响到了身边的人,尤其是他的两个儿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小孩的心理可想而知。

在自己的亲生母亲被赐死后,年幼的朱由检更是感觉不到一丝的温暖,人的本能促使他思考怎样才能在这个深宫之中生存下来,而抚养他长大的就是明末“移宫案”的主角俗称“西李”的李康妃,李康妃深受明光宗朱常洛的宠幸,曾经活活逼死了明熹宗朱由校的亲生母亲王才人,为了上位,他和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宠妃郑贵妃结成了攻守联盟,人品极差。

当时朱由校和朱由检都由她抚养,从小长在这个环境中,被这样的养母养大,两个小孩整天战战兢兢,难有快乐之言,稍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害死,因此可以说童年生活的阴影深深影响了崇祯皇帝,形成了他多疑、偏执的性格。在这个环境中也使兄弟二人产生了非常好的感情,为日后朱由检继位做好了铺垫。崇祯继位后三个月即铲除魏忠贤势力,成为崇祯朝的一大亮点,就在人们对这个新皇帝寄予厚望,期盼大明王朝迎来中兴的时候,一场自天启末年至崇祯初年席卷陕西全境的旱灾持续发生,加上朝廷对辽东用兵,加增辽饷,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揭竿而起。

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军起义渐成星火燎原之势,此外辽东战局吃紧,内忧外患煎熬着崇祯皇帝,他所面临的这个烂摊子自明朝建国以来未曾遇见,一系列重大变故深深考验着这个年轻的皇帝,此时的他还不清楚这个帝国最严重的问题出在哪里,这个帝国最严重的问题是内忧而非外患,没有意识到庞大的文官集团内部的党争是导致这个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就连他的爷爷万历皇帝面对文官集团都是放之任之,当年张居正改革时重用循吏,一度对这些个清流的文官实行打压,张居正死后遭到清算,文官势力再次崛起,终万历一朝,皇帝都很无奈,甚至选择不上朝作为抗议。

天启时重用魏忠贤,对东林党实行了残酷的打压,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文官集团的势力。崇祯继位后,赐死了魏忠贤,文官集团再次做大,面对国难,他们只是空放嘴炮,却拿不出实际行动。而崇祯皇帝刚愎自用,疑心较重,急功近利,我们暂且不谈袁崇焕,后世对他的死争议太大。大将孙传庭、卢象升的战死都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其实当时崇祯的政策是安内必先攘外,他没有意识到农民军的危害,寄希望于松山一役,集中全部精锐,和后金决战,一举击溃后金后,集中力量回师关内,剿灭农民军,结果洪承畴在崇祯皇帝的压力下贸然出兵,导致全军覆没,洪承畴降清。

自此大明再无可战之师,仅剩吴三桂守卫山海关,关外之地尽失。 而农民军也一路打到了北京城下,由于精锐力量在松山之战中丧失殆尽,李自成进军过程中几乎未遇到像样的抵抗,到了这个时候崇祯皇帝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太晚了,满朝文武都拿不出办法,是打是和都没人敢说一句话,结果北京城破,崇祯吊死煤山,临时说到文臣误国,个个可杀,把所有的责任推倒了文官身上,崇祯皇帝的死,是明末最大的一个悲剧,造成这个悲剧一个重要原因恰恰是他自己。

在面对李自成农民军和清军进攻时,崇祯皇帝没有分清是攘外重要还是安内重要,清军数次入侵均被击溃,况且清军战斗力远在农民军之上,依据当时的防御体系,清军入侵动摇不了明的国本,当时应该集中力量消灭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军,而崇祯刚愎自用,他不了解实际情况,不听取前线将士的意见,一意孤行,急功近利,催促出兵,致使孙传庭在潼关失败、洪承畴在松山全军覆没,多次关乎帝国命运的重要战役失败崇祯皇帝要负很大的责任,另外,他的刻薄、寡恩、多疑的性格使很多人寒心,熊廷弼、袁崇焕、孙传庭、卢象升哪一位不是忠君为国,可到最后谁得到了好结果?不是生前被杀就是死后追责,在位期间他换了19位内阁首辅,平均在位时间不到一年,搞得人心浮动。

黄帝与炎帝不是亲兄弟吗?为何两人在阪泉发动了华夏第一战?

黄帝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

母为有娇氏女,名曰女登,是少典的正妃。生炎帝。长于姜水,故有“姜”姓之称。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 下一页

文章TAG:1w4  第一天  升级  讨论  皇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