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为几个大都督管理,大都督下面设置都督,都督分为上、中、下三个级别,都督府因级别不同,管辖着不同数量的州府。首先,提问者搞得清楚大都督和都督的区别吗?大都督魏国和东吴都有,蜀国没有,蜀国最高长官是丞相,也就是诸葛,后来诸葛挂了就不设丞相,最高长官是大将军,也就是姜维,魏国和吴国有大都督,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

什么蜀国没有大都督?

为什么蜀国没有大都督

纵观三国,这个大都督的职位相当于代替主公镇守边疆、出征。大都督这个职位军权仅次于主公,而三国中出现的都督只有这几位比较出名他们分别是:东吴:大都督周瑜,替吴国君侯镇守北疆,与曹操戮战赤壁,大败曹操。争夺荆州无果,抑郁而亡。都督鲁肃,为吴候镇守长江,维护孙刘联盟,是孙刘联盟的重要核心人物,继周瑜之后镇守边疆,因操劳过度病逝。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都督吕蒙,代替吴候收复荆州,部将活捉关羽,也因关羽而使东吴结仇西蜀,从而送命。都督陆逊,为武侯抵抗西蜀70万大军,用计火烧连营,让西蜀从强大变的弱小,不得不低头从新与东吴结盟。魏国大都督司马懿,替曹魏君主多次抵挡诸葛亮西侵,为魏国镇守西疆,空城计放走了诸葛亮,也换来了更多时间掌握政权。

大都督曹真,为魏国抵抗西蜀侵略,守备西疆。正史抵抗西蜀侵略的功臣,演义抵抗西蜀侵略不利,失地丢城,还是司马懿力挽狂澜抵抗诸葛亮的进攻。综上所述大都督这个职位就是代替主公守备边疆,开疆扩土的三军总司令,魏国吴国都是主公打理内政,守备边疆或者开疆扩土分设都督办理而蜀国本身版图就小加上群山环绕,又有险关可守。

进攻有丞相诸葛亮,比都督职位还大,刘禅称之相父,封都督不就成降职了么。守城用几个将领就行都是险关,用不着设立都督。唯一一段时间需要都督的时候就是荆州关羽镇守的时候,不过关羽就是都督级别,没必要非得挂个名,刘备给关羽封都督,张飞怎么办,关羽更不会听军师诸葛亮的话了。所以蜀国没有都督,也没必要非要册封出个都督来分散君主的中央集权。

古代大将军与大都督哪个权力更大?为什么

古代大将军与大都督哪个权力更大为什么

将军———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率军队,始有将军的称呼。战国时才以将军为武官名,而卿仍有将军之称。汉置大将军、车骑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打仗时的统帅则另加称呼如材官将军、度辽将军等,名称不一,也不常设。晋时诸州刺史以将军开府,都督军事。南北朝时将军名号甚多,其职位各异。唐代将军与大将军、上将军都是环卫官及武散官。

宋、元、明时以将军为武散官,而殿廷武士也称为将军。明代的总兵有掛帅印带将军号的,战毕即罢。清时将军,或因战事而临时设置,事毕即罢;或作宗室爵号之一;或以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的称号边疆地区将军则为该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都督———官名。三国时,魏文帝始置都督诸州军事,兼任驻在地剌史,而以都督中外诸军事及大都督的权位为最重,是全国的最高军事统帅。

吳、蜀同制。晋及南北朝沿置。北周改都督诸军事为总管,此外,西魏、北周和隋初,府兵制的各军府中,又设大都督、帅都督,是团、旅、队的长官。隋炀帝时,分别改称为校尉、旅帅、队正。唐代置都督府,并分上、中、下三等,其上等都督由亲王充任;都督也常用作赠官,凡边防重地的都督,加旌节以重其权,谓之节度使。唐中叶后,都督名存实亡,为节度使、观察使所代替。

三国里,为什么就东吴有都督,而魏蜀却没有?

三国里,为什么就东吴有都督,而魏蜀却没有

首先,提问者搞得清楚大都督和都督的区别吗?大都督魏国和东吴都有,蜀国没有,蜀国最高长官是丞相,也就是诸葛,后来诸葛挂了就不设丞相,最高长官是大将军,也就是姜维,魏国和吴国有大都督,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陆逊曾任之。至于都督一职出现于汉末,最初应该是军中执法和办理事务的武官,地位不高。

另外,汉末的时候,领兵的武官多称“督”,负责攻城的叫“升城督”,领某部者为“某部督”。魏蜀吴都有,包括三国魏蜀吴三国未形成前的各个诸侯手下都有都督这个职位。提问者啥鸡毛问题不自己稍微查下资料,而是一拍脑袋就来这提问,简直懒成狗,浪费公众资源,这特么就是悟空问答永远干不过知乎的原因,提问者一点水平都没有,有时候看到问题都特么想笑。

唐朝时期节度使,都督,大总管哪个大?为何?

节度使出现于唐朝,是由都督、总管演变出来的职位。其权力相对较大,聚军事、人事、财政三大权力于一身,都督和大总管只有军事指挥权。都督起源于东汉末年,兴起于三国,只有军事指挥权。在唐朝的时候,都督这个职位,相当于地方的军区司令,掌管某一地方的军事大权。都督这一职位,最早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三国时期天下大乱,设立都督主要是为了能更好的统兵打仗,抵御外敌。

到了唐朝也是一样,统治者为了开拓疆土,沿用了隋朝时间的都督。不过,唐朝初年为了防止都督拥兵自重,都督仅仅是掌握军权,而士兵却由朝廷掌握。士兵平时种地,遇到战事爆发,士兵们才会上战场打仗。也只有这个时候,都督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军权。战事结束后,都督需要将统兵的符信交还朝廷。 平时只是负责军队的后勤以及维持地方的治安,以及管理当地百姓。

由于都督身上担负着军事重任,所以在贞观年间,全国设置了41个都督府,相当于41个军分区。分为几个大都督管理,大都督下面设置都督,都督分为上、中、下三个级别,都督府因级别不同,管辖着不同数量的州府。贞观之后,中原地区比较安定,都督府遂遭裁撤,只保留了边疆地区的都督。自五代十国北周开始,将都督改为总管,总管之上设大总管,依旧只负责军事指挥。

大总管是五代十国北周时期出现的,是都督的另一种称谓,是一个临时的军队官职,有战事的时候朝廷任命大臣统兵出征,封为行军大总管,下设数量不等的行军总管,隶属于行军元帅统一指挥,等战事结束,这一官职也就随即罢免了。《周书·宣帝纪》: “上柱国、郧国公韦孝宽为行军元帅,率行军总管杞国公亮、郕国公梁士彦以伐陈。

”隋朝沿用了这一临时机构设置,并渐渐过渡成为地方军政长官,唐朝初期改为都督。节度使出现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初期只负责军事,后期逐渐监管民政、财政大权,导致尾大不掉,引发祸乱从唐高宗、武后以来,均田制渐趋破坏,流民、逃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军事扩张张延缓,边防开始由攻转守。于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所设立了缘边节度使。

节度使是一个虚衔,没有品级规定,一般由都督,行军总管充当,不过节度使拥有朝廷御赐旌节,在当时是一种全权印信,凭此全权印信,便可以全权调度所属区域兵马。在设立之初,节度使只是负责一方的军政大权,随着时局的变化,节度使渐渐拥有了人事任命、和地方财政大权,并开始自己招募士兵,拥有了隶属于自己的部队。唐玄宗开元年间设立了碛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岭南十镇节度使。

其中范阳节度使权力最大被授予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这时候的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出现了一个节度使统辖两镇或者三镇,多更有甚者多达四镇,比如:王忠嗣既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又同时兼任朔方、河东节度使,掌握天下雄兵,权倾一时。节度使势力的过度膨胀,导致朝廷势力大大削弱,在天宝末年酿成了安史之乱。


文章TAG:都督  蜀国  蜀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