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以袁术为代表的何进一党杀进了皇宫,把宦官们杀的鸡飞狗跳。并且这还没完,那些凡是跟宦官有关系的,比如司隶校尉樊陵,河南尹许相等人,也纷纷被杀,并且还是被袁绍杀的。后来杀红了眼,董卓的弟弟董旻联合吴匡,把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也给杀了(怀疑他与宦官有染),并且控制了何苗的部队。随着何进被杀,宦官被屠灭,支撑着东汉政治平衡的三个支柱:宦官、士族、外戚,一下子就倒了两根。

士族们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影响力反而还加强了。这个结果,恰恰就是袁绍最想看到的。但是,士族也分好几派,并不是所有的士族都是汝南袁氏的马仔。而且有些人还是何进的死党,这些人与袁绍的利益并不一致。所以董卓就成了关键人物。因为只要他加入哪一派,另外几派就只能等死了。在何进被杀的第三天,董卓也知道了洛阳的情况,于是率军前往洛阳。

才二十里,半天就赶到了。董卓刚到洛阳,立即就得到了袁家掌门,太尉袁隗的认可。先是拜他当司空,接着又支持董卓杀丁原,吞并了丁原的并州军。再加上董旻之前吞并的何苗余部,董卓一下子就发财了。他找袁绍、卢植商议废立。卢植不同意,弃官而走。袁绍也不同意,也弃官而走。但是董卓不在意,他还是在进京后的第三天,废了汉少帝。

说到这里,我觉得有一点很奇怪。按照《九州春秋》的记载,董卓进京时,率领步骑不过三千人,他觉得兵太少,害怕京城人士不服。便隔四五日,派遣兵士半夜潜出出四城门,第二天早上高举旌鼓而城,号称"西兵复入至洛中"。让大家觉得得董卓的兵马数不胜数,不敢反抗。率四五日,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复入至洛中”。

人不觉,谓卓兵不可胜数。——《九州春秋》但问题是,按照十常侍之乱和汉少帝被废的时间记载。十常侍之乱是公元189年8月27日汉少帝被废是公元189年9月1日也就是说,董卓他是在进京之后的第三天就废掉了汉少帝。三天时间,这就明显与《九州春秋》中所记载的“率四五日”有明显矛盾了。时间对不上啊!所以我觉得,董卓进京后,他兵强马壮应该是事实,吞并了何苗和丁原的部队,他能不兵强马壮么?但是《九州春秋》中记载的董卓玩心眼,靠小把戏吓唬人,应该就是虚构的事情。

这个质疑先放一边,再说回袁绍与董卓。当董卓兵强马壮后,何进的心腹鲍信对袁绍说,我们杀董卓吧?结果袁绍不同意!然后鲍信貌似心里明白了什么,怕是你们袁氏一族早就跟董卓是一伙人了吧?于是,鲍信当天就带着兵马跑路了……到了第二天,董卓说出自己要废皇帝时,袁绍跟董卓吵了一架,然后也跑了……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

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献帝春秋》随后若干天,京城的有志之士,也纷纷向关东跑路。比如典军校尉曹操。当这些人全跑路后,董卓自然而然的就控制了朝廷,并开始了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以上便是董卓控制京城的全过程。从叙述中可以看出,董卓能够进京,玩弄朝政,与京城中袁氏一族的鼎力支持是离不开的。

其中袁绍是关键人物,他叔叔司空袁隗则是幕后主使。整个过程(杀何进、杀宦官),就像是一个早就计划好了的阴谋。当宦官和外戚全部都被干掉后,士族就成了唯一独揽大权的群体。只不过,董卓就像是一个野兽。他最后野性大发,失控了!不仅一脚踢开了袁隗,最后还咬死了袁隗。自己一个人独揽大权,俨然以皇帝自居。而这一切的一切,就在于他手上不仅握着自己的西凉军,还吞并了丁原的并州军(吕布加盟),后来又吞并了何进的余部(张辽加盟)。

最后发展成了当时最大的军阀,无人能敌!最后再说说袁绍为什么要跑。我觉得,袁绍最早应该与袁隗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在废立皇帝这个事情上,袁绍与叔叔的意见不一致。袁隗同意废,袁绍不同意。其结果就是袁绍逃出京城,袁隗继续与董卓合作。后来的结果证明了袁绍是正确的,董卓翻脸就咬主人,而且还是提拔他的恩公。当董卓的地位爬到袁隗之上后,袁术也跑了,而且还是带着虎贲军一起跑的。

董卓是如何从一个混世大魔王变成一个步步高升的将军?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魔王  董卓  再临  霸气  
下一篇